俄羅斯青年運動發展的一個主導趨勢就是政黨影響的增強。20世紀90年代初,隻有惟一的俄羅斯共產黨有絕對的影響;而到90年代中期,十個左右的政黨都建立了自己的組織;2007年~2008的選舉周期前,所有參選政黨都擁有自己的政治組織。這種情況不僅符合俄羅斯政治進程的規律,也是青年政治參與的有效土壤。
目前俄羅斯較有影響的青年政治組織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類是忠於俄羅斯政府的青年政治組織“我們的”、“並肩前進”、“青年近衛軍”等。第二類是各個政黨擁有的青年組織,其主要活動是為其政黨能在選舉中穩操勝券。第三類是針貶時弊、懷戀蘇聯的紅色左翼青年組織。2004年~2005年俄羅斯政府開始社會福利政策改革後,那些對社會越來越不滿、向往父輩在蘇聯社會主義製度下享有的體麵生活的青年加入俄羅斯紅色左翼青年政治組織。他們經常組織各種遊行和抗議活動,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具有代表性的組織有紅色青年先鋒隊、俄羅斯共產主義青年團、俄羅斯聯邦共產主義青年團、紅色青年先鋒隊—勞動俄羅斯、革命共產主義青年團(布爾什維克)等。第四類是有一定政治傾向的“黑手黨”等犯罪組織,他們倡導極端民族主義,排斥和攻擊外國人,對社會有嚴重的危害性。
青年政治參與的一個主要形式是參加選舉。通過青年人參與總統選舉的投票率可以看出,青年的政治參與性正在提高,例如,在1993年和1996年的總統選舉中,18歲~35歲的青年人中,投票率隻有30%~40%,而2000年的青年投票率達到45%,2004年的投票率則達到57%。
政府支持的青年團體為表現自己的存在,吸引社會輿論的關注,不但加強自身的組織建設,還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2007年4月,大約1.5萬“我們的”組織成員走上莫斯科街頭,向行人發放小冊子和一萬張特製的移動電話SIM卡。手機借助於這種特製SIM卡,可以發送文字信息,舉報任何可能預示“顏色革命”即將發生的跡象,以便使“我們的”組織成員迅速做出反應。
2006年,“統一俄羅斯”黨支持的“青年近衛軍”舉行了大規模的政治選秀活動,將近1000名青年在九個地區參加選拔賽,繼而進入決賽,以問答競賽方式討論各類問題,如“俄羅斯是否應向往歐洲”、“和平主義者能否在情報部門工作”等。此前,2006年4月,“統一俄羅斯”做出決定,黨內20%的領導崗位將留給年齡在28歲以下的青年人。
2007年4月,愛沙尼亞政府拆除蘇軍解放塔林紀念碑,搬遷蘇聯紅軍塑像,引發大規模示威和騷亂,致使一名俄羅斯青年喪生。這一事件發生後,“青年近衛軍”、“我們的”、“年輕的俄羅斯”和“地方的”等青年團體聯合起來,連日在愛沙尼亞駐俄羅斯大使館門前舉行示威活動,以示抗議。
2007年,全俄民意調查中心針對青年人政治參與狀況進行了專項問卷調查,75%的受訪者認為,必須讓青年人參與到國家政治生活中。此外,27%的人認為,青年人應該在各政黨中起主導作用,59%的人認為在社會政治組織的綱領中必須體現青年人的利益。
應該看到,俄羅斯青年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有時也帶有一定的功利性。他們把政治參與更多地看成是步入仕途的契機,可以接觸到國家高層政要,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但這種趨勢正在慢慢發生變化,2007年全俄民意調查中心的分析報告顯示,選擇“青年人政治參與的動機是物質利益和仕途路徑”的比例分別是17%和14%,比2005年下降了六個和四個百分點。在經曆了國家的政治改革和政權更替後,俄羅斯青年逐漸走出迷惘和困惑,重新調整自身的價值觀,更加明確自身的政治座標,在夢想與現實間不再徘徊,並日趨成為俄羅斯政治生活中的鮮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