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近百名溫州商人的帶領下,龍城的中國人據理力爭,奮力維權。通過集體的不懈努力,中國人最終贏得了勝利,迪拜港口、海關和自由區執行主席蘇爾坦以及椰棗林公司高層管理者介入了此事,並派專人與中國商戶進行協商和溝通,從而使這一問題最終得到了妥善的解決:市場管理部門向中國商戶下達文件,通知他們管理部門與所有的商戶續簽三年期合同,三年合同期內承諾不漲租金;收回改變商戶經營範圍、強製商戶搬遷的決定等。除此之外,市場管理部門還保證不會隨意追加龍城的物業管理費等。不但如此,事後迪拜酋長穆罕默德還專門邀請龍城的中國商戶到他的酋長宮殿進行參觀遊覽,並會見了他們。
龍城成了中國的象征
龍城生意的活躍和經營成功,滿足了當地民眾物資生活的需求,為阿聯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龍城的中國人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和社會習俗,合法經商,認真做人,受到當地人的好評。此外,龍城的中國人雖然身處萬裏之外的異國它鄉,但他們心係祖國,胸懷故土,表現出很強的愛國熱情和家鄉情懷。2008年5月汶川地震後,龍城的中國人向災區捐款10萬迪拉姆(約合18.6萬元人民幣),以表達慰問之情。
在阿聯酋,龍城成了中國的象征,是中國人聚會活動的重要平台,那裏經常舉行中國文化等活動,不但受到當地人的喜歡和熱愛,而且通過相關的文化活動展示,中國的文化在阿拉伯世界得到較好的傳播和普及,阿拉伯人了解和見識了中國的武術、茶藝、太極、古箏、大鼓、二胡等傳統文化元素,對中國的好感明顯增強。可以說,在弘揚中華文明、推動不同國別和地區之間文化的交流和各種文明的融合方麵,龍城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阿聯酋的發展離不開外籍人
其實,無論在阿聯酋的哪個酋長國,隨處都可見外國勞工的身影。實際的情況是,阿聯酋的建設,是由外籍工人承擔的;阿聯酋的輝煌,是靠外籍勞工鑄就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外籍勞工為阿聯酋的國家發展、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阿聯酋全國人口500萬掛零,其中阿聯酋人僅占19%,其他阿拉伯人和伊朗人占23%,而且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南亞人占50%的比例,阿聯酋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都嚴重依賴外籍勞工,離開了外籍工人,阿聯酋的社會體係就轉不靈了。
在阿聯酋,本地的阿拉伯人絕對稱得上是“少數民族”了。有一次,我去位於迪拜的一家英語報社參觀,發現偌大的報社和寬敞明亮的編輯大樓裏,隻有社長、總編輯、財務總管是阿聯酋人,其餘全是來自巴基斯坦、印度、斯裏蘭卡等地的外國人。
外籍勞工不但在文化、價值觀、生活習慣等方麵對阿聯酋本土文化構成一定的衝擊,更直接影響甚至左右阿聯酋的經濟發展。外籍勞工的銳減,可能導致阿聯酋整個社會經濟的癱瘓。比如這次迪拜危機發生後,大批外籍勞工返鄉,致使許多生產項目的建設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