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克圖姆家族與迪拜酋長國(2 / 2)

就這樣,一無所有的迪拜在馬克圖姆家族的領導下華麗轉身,成為了旅遊天堂。陽光、沙灘、奇跡、夢幻、奢華、熱情……所有的詞彙似乎都無法概括現在的迪拜。旅遊業自2003年起便成為迪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據統計,2007年,共有6500萬遊客光臨了這個麵積隻有上海3/5的城市。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之下,前往的遊客有增無減,而在債務危機之際,中國、韓國等國家的工薪階層甚至流行起“抄底遊”,猛增的客流量迫使帆船酒店出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規定:在中國的春節期間,中國人入住該酒店必須三晚起訂。

經濟首都、金融中心——新的構想

一切是如此不可思議,這位在英國接受過係統西方教育的酋長尚無罷手之意。穆罕默德在《我的構想》一書中為迪拜描繪了波瀾壯闊的藍圖——“中部世界”的經濟首都。根據酋長的說法,這個擁有20億消費者的中部世界,包括海灣國家、印度次大陸、中亞、沙姆地區(阿拉伯語區,包括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土耳其、塞浦路斯和東北非等地。穆罕默德信誓旦旦:“過去,迪拜是東西方商路上的一站,而今它已成為通往四麵八方商路的終點站。中部世界需要一個經濟首都,迪拜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

與此同時,穆罕默德孜孜不倦地追求世界金融中心的夢想。早在2002年,穆罕默德的兄長、前任酋長便簽署了建立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的法令——建造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2004年,迪拜國際金融中心正式運營,短時間內便吸引了美林、德意誌銀行、瑞士信貸、摩根士丹利、渣打、華爾街組織、AON保險等世界知名公司,迄今已有超過400家公司入駐,並運作了商品期貨交易所、證券交易所等多個交易市場,儼然一副“沙漠華爾街”的模樣。

獨特的迪拜模式

快速發展的經濟、寬鬆的投資環境、舒適的生活條件、便捷的地理位置,迪拜吸引了無數的遊客、精英、投資客、淘金者、逐夢者……目前,迪拜80%人口來自外地,這些不斷湧入的新移民帶來了驚人的資本和需求。為了留住他們,迪拜大興土木,開放了房地產。摩天大廈、高檔別墅、棕櫚島、世界島、哈利法塔……一個個建築奇跡拔地而起。這就是“迪拜模式”——以高端房地產和金融業為主導,靠大規模舉債和融資等大興土木,驅動金融杠杆“利滾利”,以此拉動經濟發展。憑借這種發展模式,迪拜成功轉型,現在石油部門的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隻不過6%。

正當穆罕默德呼籲阿拉伯世界大量吸引外資和外來人口,成立自由貿易區、金融中心、推沙築島,如法炮製迪拜模式時,債務危機來了。有人說,迪拜危機正是源於迪拜模式。在危機之前,代表虛擬經濟的地產整整占了迪拜GDP的20%。在缺乏約束的迪拜地產業,樓盤交易不需要預售許可證,隻要看到圖紙就可以買賣。《紐約時報》描述說,在迪拜,一名普通的地產銷售能在一年內拿到200萬美元的傭金。泡沫終究還是破滅了,迪拜模式也免不了遭到詬病。

但是,債務危機沒能阻擋穆罕默德狂奔的步伐。這位“不要說我沒有什麼,要說我想要什麼”的酋長不會服輸。在危機剛露出苗頭時,他便給予了強硬的反擊,將國際輿論的一片指責完全拋在腦後。他公開表示“迪拜的經濟非常穩固”,是西方媒體的“歪曲炒作”導致市場反應過度。他用激昂的言語鼓勵迪拜人不畏困難,無私奉獻。“濃密的絡腮胡子,智慧的頭腦,深邃的目光,這目光總是像翱翔藍天的鷹隼一樣看得很遠,把迪拜的現在和未來都看得清清楚楚”,阿聯酋的媒體這樣寫道,言辭之間充滿了對酋長、對酋長國未來的信心。

誰也無法斷定“中部世界的經濟首都”和“世界金融中心”是否就是穆罕默德酋長追逐的終極目標。因為對於迪拜人來說,他們的酋長就如“潘多拉的盒子”,隻要翻開每天的報紙就能發現酋長源源不斷的新點子,而且還是超前的大點子。據說,當穆罕默德提出在2010年吸引1500萬遊客時(這個數字是迪拜人口的十倍),下屬們盡管感到驚訝和不解,但仍然竭力增建酒店、加強宣傳,朝著這個“天文數字”奔跑,因為酋長的領導風格人盡皆知:如果我在跑,你得跟上我;如果你跟不上,那麼就要把位置讓給別人。

上天似乎也在眷顧這位強硬而堅定的領導者。就在債務危機愈演愈烈之時,穆罕默德酋長宣布,迪拜發現了“前景可觀”的新油田!也許在一任又一任領導者的遠見與野心下,迪拜的21世紀版傳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