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果斷地抓住創富的機遇(2 / 3)

兩天之後,兩兄弟冒著傾家蕩產的風險,爬上南下的列車,在肮髒的硬座椅子下一躺就是十幾個小時。從廣州發回的貨,異常俏銷,8元進價賣9.5元,每天銷500把傘,而且每月可周轉4~6次,這意味著王氏兄弟賣廣州貨比賣武漢貨每月可多賺10倍以上。王氏兄弟不投分文,卻憑信譽這一無形資產,用別人的錢大賺錢財。

王氏兄弟深諳冒險與抓住機遇之間的辯證關係。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大賺一把的話,冒點險又能怎麼樣呢?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天下也沒有無風險的機會,要想成功,必須冒險。

抓住瞬間的機遇,就能得到永恒的回報蘇格拉底曾斷言:“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華最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於利用每一時機發掘開拓的人。”我們和機遇相隨而行,但我們往往與機遇擦肩而過。抓住機遇的,一舉成功,放棄機遇的,終生悔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機遇也決定著我們投資的成敗。在商業投資中,能夠抓住瞬間的機遇,就有可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

比爾·蓋茨是一個善於把握時機的天才,他曾經感慨地說:“時機就是一種巨大的財富,抓住機遇,就能成功。”

在1980年與IBM公司一次決定命運的會議上,計算機產業或者可以說整個商業領域的未來被改寫了。事情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藍色巨人公司的主管與西雅圖的一家小軟件公司簽約,為自己的首部個人電腦開發操作係統。他們以為這僅僅是向小合同商外購不重要的部件的舉動。畢竟,他們做的是計算機硬件生意,硬件才是利潤的競爭所在。但是他們錯了,世界將要改變。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們把自己的市場統領地位拱手讓給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

在很大程度上IBM被比爾·蓋茨利用了,但是與微軟公司的這項簽約決定不過是藍色巨人所犯的一係列錯誤中最嚴重的一個,這反映了IBM當時的狂妄自大。一個曾在IBM公司就職的職員把IBM比做前蘇聯獨裁政權,人們向上爬的方法是取悅他們的頂頭上司而不是為用戶的真正利益效力。所以,機構臃腫、盲目自信的IBM遭遇充滿活力、覬覦已久的微軟時,就像把肥碩而昏聵的水牛引到吞食活物的淡水魚嘴邊一樣。

蓋茨是幸運的,但是如果同樣的機會落到其他人身上,結果也許就大不相同了。IBM挑選了比爾·蓋茨,這個從不錯失良機的人,在關係到一生的重大時機前,他抓住了最重要的部分。IBM忽視的也正是蓋茨所能夠清楚看到的,計算機世界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被管理理論家稱為轉型。某種程度上,蓋茨了解到軟件而不是硬件是未來發展的必爭之地,這是IBM墨守成規的主管們所無法了解到的。蓋茨也了解到IBM將要求它的靈魂人物——市場部經理來為軟件運行建立一個統一的操作平台,這個操作平台將以蓋茨從其他公司購買的名為Q-DOS的操作係統為藍本,而微軟早已把Q-DOS改名為MS-DOS。但在當時,即使是蓋茨也沒想到這次交易給微軟帶來多麼豐厚的利潤。

比爾·蓋茨是幸運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機遇總是偏向於有準備的頭腦,偏向於善把機遇的人!抓住瞬間的機遇,你就會得到永恒的回報。

缺乏的不是機遇,而是發現機遇的眼睛生活之中不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在投資上也是如此,很多優秀的投資家都說:“商業投資上缺乏的不是機遇,而是發現機遇的眼睛!”因此,在投資中要練就一雙善於發現商機的眼睛!

曾經有一位富翁建議創業者說:“一般人都會把自己的收入當做資本,而真正有才智的人會從損失中尋覓機會,獲取利益。”投資創業之路寬得很,隻要善於發現,很多事情都可能出現巨大商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學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問題,把你的注意力都放在可以利用、可以支配的資源上,千萬不要隨意丟棄,這樣的話即使在一堆垃圾中也能發現“金子”。

麥考爾公司的董事長,一個精明的猶太商人,他就是因為一堆垃圾而揚名天下的。美國政府在1974年翻新自由女神像後扔下一堆廢料,就是這一堆如山的銅塊、螺絲、木料、泥沙成為他手頭唯一的資源。他安排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廢銅熔化並鑄成小自由女神像;木料成了神像的底座;廢鉛、廢鋁打造成了紐約廣場的鑰匙,那些灰塵包裝好後,也成了身價倍增的紀念品。一堆垃圾轉眼間變成350萬美元。

麥考爾公司的董事長就是從這一堆垃圾中發現了商機,發展成了現在人人羨慕的百萬富翁。可見獨特發現的眼光能為你帶來豐厚的財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火蔓延,法國麵包的主要原料——小麥產量急劇下降,法國麵包師們不得不在麵粉中加入大量大麥、馬鈴薯、蕎麥等代用品,因此麵包就變得越來越黑,最後成了黑褐色。被人們俗稱黑麵包。謝遼沙就是一位製作這種黑麵包的麵包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經濟得到複蘇,小麥產量增加,麵包業也逐漸恢複和發展起來。此時,白麵包逐漸取代了那種象征苦難的“黑麵包”,電烤箱也取代了手工製作。然而,謝遼沙卻繼續用手工製作著他的黑麵包。

當時有很多同行的朋友勸他適應市場潮流,改換麵粉,再買一台電烤箱,像其他麵包師一樣做些不費勁的麵包,以提高效益。但是謝遼沙總是聳聳肩膀,付之一笑,依然我行我素。因此,他被別人稱為“癡人”、“呆子”,並被當做一個笑料。但他毫不在乎,執拗地為自己辯解:“白麵包既無味,又不好看,也缺乏褐色麵包的營養價值,對身體無益,我絕不做白麵包!”

隨著時間的推移,謝遼沙的觀點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在20世紀初,法國每天人均麵包消費量為800克,但是,漸漸地卻有下降的趨勢,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人均麵包消費量下降到400克。麵對這種情形,許多麵包製作商紛紛因效益不佳而另尋出路,唯獨謝遼沙的“天然”麵包卻因它良好的品質和跟人們懷舊心理的契合,銷售量以每年30%的增長率遞增,而且銷量持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