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天理財,才能早一天發財
擁有發財夢的你雖然掙得不少,但確實剩的也不多。現在你缺乏的就是理財的意識和方法。要知道,隻有早一天理財,才能早一天發財。
1626年,印第安人24美元就賣了曼哈頓島,如果他們當時把這筆錢用於投資,以每年7.2%的收益率成長,到2005年這筆錢將變成6.67萬億美元,買回曼哈頓島綽綽有餘!時間對投資結果的改變是驚人的。
理財一定要先行。就像兩個參加等距離競走的人,提早出發的,就可以輕鬆散步,留待後出發的人辛苦追趕,這就是提早理財的好處。
有兩個年輕人,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每月投資一樣數額的基金,假設他們的回報率相同,一個從20歲就開始做,一個從26歲開始做,財富累積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李先生從20歲起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元買基金,假設平均年報酬率為10%,他投資7年,也就是26歲時就不再扣款,然後讓本金與獲利一路成長,到他60歲要退休時,本利和已經達到了162萬。但是張先生從26歲才開始投資,同樣每月500元、10%的年報酬率,他整整花了33年持續扣款,到60歲才累積到154萬。相比之下,李先生的日子要過得舒服多了。
我們假設上例中的李先生在26歲並沒有停止投資,而是繼續每月投資500元,那麼到了60歲,他積累的財富將是316萬元,幾乎是張先生的兩倍。晚六年出發,要追一輩子。理財投資一定要先行。這就像兩個比賽競走的人,在起跑線前提早出發的,就可以在比賽中輕鬆保持領先的優勢等待後麵的人來追趕。
人們都希望自己衣食無憂,但現實生活中卻常要為柴米油鹽發愁,甚至會因為沒錢陷入悲慘的境地。假設人生必須經曆一段經濟拮據的時光,給你一個選擇的機會,你願意將這段時光放在哪個年齡段呢?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越年輕越好,年輕時多吃苦受累,年紀大時就能享受到平穩富足的生活。過去的辛苦是為了現在,現在的勞累是為了將來的安樂,發財要趁早,早一天理財,早一天發財。
用選擇性消費代替隨意性消費
開學伊始,雲南某高校三年級女生李芳(化名)如以前一樣又把今年的學費變成了一堆“垃圾”。錢全部被她用於購物,她不敢向父母要錢,轉而向同學、朋友借,幾次後同學拒絕借錢給她,還說她有病。輾轉反側,幾經猶豫後李芳走進了心理谘詢室,尋求解脫。
每次看到自己采購回來的衣物、鞋襪塞滿衣櫃,李芳都很後悔,買了些無用的東西。可每每遇到打折又稱心如意的商品,她便克製不住取錢買回來,購物的欲望一次比一次強烈,猶如染上毒癮,無法戒掉。記者問及她為何那麼瘋狂地購物時,她表情有些痛苦地說,她學的是工程設計方麵的專業,周一至周五都很忙,有時為了繪一張老師布置的工程圖要通宵達旦地做,搞得既緊張又累。平時很少外出遊玩,她唯一的樂趣就是周末邀約幾個女生進城購物。碰到超市就忍不住走進去,心想隻要逛逛就行,但往往會滿載而歸,即使手頭不方便她亦會想方設法買下。到了打折的店鋪,她往往因為某件衣物的配飾好看、某條褲子款式新穎、某雙鞋子顏色中意,無論合適與否,都“慷慨解囊”,通通買下。如果缺一樣沒買成就會睡不好,如生病一樣沒精神。
對於李芳這種購物成癮的現象,心理學教授分析說這是患上了城市“購物癖”,現在城市“購物癖”患者越來越多,可以說愛逛商店的人,特別是白領多數患有輕度“購物癖”,像李芳這樣,學生時代就患有“購物癖”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心情波動非常大、學習壓力過重、生活單調等因素造成,這種人一般在購物時完全隻憑心情好壞、個人興趣等內在因素來決定是否購買,從來不考慮適用性、季節性、支付能力等外在條件。專家指出,克服這種“購物癖”症,一是要多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放鬆一下自己,調節好情緒,努力避開商業集中地;二是注意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如唱歌、打球等。不過,嚴重的患者要接受專門的治療。
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喜歡不計付出錢財多少而去購買自以為值得的商品。但是像李芳一樣患這麼嚴重的購物癖的人還是少數,雖然輕度購物癖不用去看醫生,但是對於你的錢包來說,這可是巨大的傷害,所以我們要克製自己的潛在購物欲望。
我們該如何改進隨意消費的習慣呢?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以對金錢的積極的態度取代消極態度。聖地亞哥國家理財教育中心提出了“選擇性消費”的觀念——你不應該對自己說:“我該不該買這東西?”而應該問:“這東西所值的價錢,是不是在我這個月花錢的預算金額內?是否正是我所要花的錢?”換句話說,你要問問自己,到底有多麼想要花這筆錢來買這東西,而不僅僅是告訴自己能不能花這筆錢。
“我不應該花這筆錢”,就是國家理財教育中心所謂的“消極的輸入”,因為它是消極的信息,容易被忽略,這也是人類的心理。然而消極的輸入會迫使我們合理化我們的購買行為,如“這東西顏色很漂亮”、“這東西正在打折”和“我真的很想要這東西”等說法,就是一些很普遍的例子。許多人都有買打折商品的經曆,喜滋滋地買回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心中有一份莫名的得意和逢人就想誇耀的衝動,殊不知,你正是上了“打折”的當。
通過選擇性的消費,你想要花錢的本能還是能夠得到滿足的。這就像一個正在減肥的人必須減少熱量的攝入,但每天卻又還可以吃一點兒冰激淩一樣,你不必試著去完全改變生活方式,而且也不必強迫自己克服心理上的排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