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產承包責任製之所以是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因為:
1.聯產承包責任製實現了責權利的統一聯產承包責任製,就是聯係產量,把農民的個人貢獻、勞動收入和勞動成果結合起來的一種經營管理方式。基本做法是: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把耕地承包到戶,實行分戶承包,把牲畜、農具固定到戶使用,實行分戶承包,分戶經營,按戶核算。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核心是一個“包”字,承包者如果經營得好,產量或產值越大,承包者的收益就越大,否則收益就越小。所以,聯產承包責任製通過一個“包”字,把責、權、利相結合起來,把國家、集體和社員個人利益結合起來。
2.農民有了經營決策權,成了支配自己勞動力的主人他們可以獨立地進行生產勞動,打破以往集體勞動的種種弊端,提高了個人勞動的積極性,使人們能夠自己自由合理地安排勞動。
3.實行了多勞多得的按勞分配問題。聯產計酬,使個人的利益和國家、集體利益結合起來,農民隻需交納一定的糧食給國家和集體,剩下的全歸自己。因此,農民嚐到了甜頭,從而使他們更加用心去種田。
促使農業生產和社會需要直接發生聯係。每個承包者能獨立地直接和市場發生聯係,有權出賣自己的產品。農民說得很形象,“政策好不好,就看肚皮飽不飽”,“大包幹,大包幹,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留足集體,剩多剩少歸自己”,承包者積極主動地進行生產勞動,使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建立和發展,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和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農民的生活,保證了農業生產的增長,推動了整個農村向經濟現代化轉變。
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並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變為私有,它還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製。社員承包的土地,不準買賣,不準轉作住宅基地和其他非農業用地,不準荒蕪、棄耕、否則集體有權收回。它既不同於原來的集體勞動、統一經營的體製,又與小私有的個體經濟有本質的區別。因此,這樣的生產關係正適合我國農村目前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聯產承包責任製是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突破口,在現階段要積極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把家庭聯產承包製下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聯結起來,把以戶為單位的小生產變成互相聯係的社會化大生產。進一步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把家庭經營的積極性和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很好地結合起來。
怎樣認識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麵貌發生了曆史性的巨變,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為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為促進工業和整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1.由農民創辦起的鄉鎮企業,已成為我中小型企業的主體,補農、建農的重要力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形式,推進農村城鎮建設的主力軍,在提高農民收入,調整產業結構,擴大農業積累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如今,鄉鎮企業年產值已占到農村社會總產值的60以上,預計到本世紀末,將占有全國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到1992年底,鄉鎮企業吸收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近1.12億人,超過了國有企業職工總數。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使“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終於掙脫了黃土地的束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江南經濟的發展、鄉鎮的繁榮,主要還是依靠鄉鎮企業。
2.鄉鎮企業,不僅使農民的收入有了繼續增長的可能,而且還為國有企業的產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為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創造了條件。鄉鎮企業為市場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保證了在改革過程中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不管哪一個鄉鎮,光靠土地種糧食,是不會有大的發展的。俗話說:“無商不活”。因此振興鄉鎮企業最重要的是依靠企業和技術。以海門市中心村為例,今日已是一個綠樹成蔭的江邊小村,似一塊翡翠鑲在美麗富饒的江海大地上,她以昔日的改天換地,艱苦創業而著名今日,以興辦高新技術企業而名播遐途。
3.鄉鎮企業規模小,適應性強,經營靈活。它生產的大量工業品和日用商品,提供的各種社會服務,滿足了城鄉人民的需要,成為國有經濟不可缺少的助手和補充。鄉鎮企業走出了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也把我國集體經濟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鄉鎮企業在對舊體製和傳統發展規模上所進行的改革應給予肯定,但這並不等於說工業分散建在農村是一項正確的必然的選擇。今後,對鄉鎮企業要有計劃地進行整頓,合理控製發展速度,認真協調產業結構,改善經營管理和經營作風。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大大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區域工業化進程,已在我國工業中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麵。但應清醒地認識到,鄉鎮企業與改革後的國有企業相比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如企業內部的管理不嚴、資金的緊缺、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等等,這些都嚴重製約著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要進行有計劃的整頓。鄉鎮企業作為農業這片沃土上長出的樹苗,須紮根農業,要因地製宜地挖掘區域特色,合理確立當地的主導產業和相關產業,根據市場導向扶持“龍頭”,形成企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提高並加重加快技術產品、設備的更新換代,改善管理體製,放眼未來,合理利用市場,從而使鄉鎮企業發揮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怎樣理解城市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也是整個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
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製,把企業推向市場,增強它們的活力,提高它們的素質,這是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也是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
1.城市企業是否具有強大的活力,是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一個關鍵問題。我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搞活城市企業,對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鞏固社會主義製度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寧促進、加快我國現代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2.原有經濟體製的種種弊端,集中表現為企業缺乏應有的活力。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企業成為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附屬物,缺乏經營理自主權和應有的活力,分配上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造成了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首先應該是企業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階段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而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依靠企業,企業如果缺乏活力,就不能取得好的效益,就無法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活力。
隻有抓住增強企業活力這個中心環節,才能帶動整個經濟體製改革。要增強企業活力,必須處理好兩個方麵的關係:
1.確立國家和企業的正確關係。要搞活企業,就必須在國家統一領導下,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把經營權真正交給企業,實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製,使企業在服從國家的計劃和管理前提下有權決定各項生產勞動,使企業逐步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道路。這樣,使企業有了一定的競爭意識,不再依靠國家生存。企業能夠主動打入市場,並能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合理調整企業的組辦結構和產品的結構,這樣不僅能提高產品的質量,更能使企業不斷更新技術。實踐證明,各種形式的承包製,使企業增強了活力,最明顯的效益是使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