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社會發展簡史》篇(四)(2 / 3)

封建社會中,各種宗教都鼓吹人類的現實生活隻是來世的準備,號召人們齋戒,忍耐和苦行,對封建統治隻能俯首聽命。基督教會推行的蒙昧主義和羅馬教皇的文化專製主義尤為突出。他們公開宣揚:“哲學是神學的婢女”,“一切真理都在聖經中提出來了”。基督教會甚至鼓噪:聖言句句是真理,宗教的教條就是法律和真理的標準。羅馬教庭長期是人民群眾愚昧和落後的策源地。在封建社會,教會的橫行、荒誕的迷信和神學的枷鎖,嚴重地窒息了人們的思想和科學文化的進步,阻滯了社會繼續和向前發展。

在封建社會,凡是反對或不滿教會教條的,凡是觸犯了宗教的神學體係的都被斥為異端。異端教派反對正統宗教和教會的鬥爭,實際上是階級鬥爭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表現。各種形式的異端運動都是反封建鬥爭的重要力量。根據生產力的水平和群眾覺悟的提高,特別是在歐洲由於教會處於“在當時封建製度是萬流歸宗的地位”,所以任何大規模的反封建鬥爭,都必然要利用宗教作為組織和發動群眾的工具。正如恩格斯所說的:“當時任何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都不得不采取神學的形式;對於完全受宗教影響的群眾的感情來說,要掀起巨大的風暴就必須讓群眾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現。”

封建社會的文化,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文化;另一種則是人民的文化。進步的同反動的文化之間有著激烈的鬥爭。封建文化,不論是世俗的或是宗教的,都是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在歐洲,基督教會壟斷文化,僧侶掌握教育,寺院抄寫古代作品並纂修編年體,使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都從屬於神學,充滿宗教色彩。但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製度的壓榨下,仍然創造了豐富的民間歌謠、史詩、寓言以及散文、韻文等多種形式的作品。這些珍貴的民間遺產,由於條件的限製,留存下來的極少。歐洲的文藝複興是新興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和思想解放運動。人文主義思潮的傳播,打破了教會的神學伽鎖,摧垮了經院哲學的統治,促進了思想大解放,迎來了近代科學的誕生。封建社會還有不少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大師以及哲學家、教育家和無數的能工巧匠,這些巨人對人類的文化寶庫都做出過傑出的貢獻。

無疑封建社會的宗教、教會、文化都深深地打上了封建製度的曆史烙印,成為封建統治階級愚弄、壓榨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

怎樣理解中國在封建時期中的曆史地位?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從很早的遠古時候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和繁衍在中國這塊地大物博的土地上,並創造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在封建社會時期,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麵都屬於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

勤蘿智慧的中國人民所創造的輝煌成就,在世界封建時代長期處於獨領風騷的地位。中國在封建社會所創造的科技文化成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史上極為輝煌的一頁,代表著全人類經曆封建社會發展階段所取得的成就,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傑出的貢獻。

在這些科學發明中最為著名的就要數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和火藥這四大發明了。這四大發明先後傳到歐洲和世界各地,對各國文化的交流和世界曆史的發展,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的封建製度具有典型性,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並且長期保持了國家政治穩定統一的局麵。封建時期的中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過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交往,長安則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中國在同世界各國及周邊各族的聯係和交往中,雖也曾有過戰爭,但是和平友好的關係始終是占主流地位的。

在科學文化方麵,中國的數學、醫藥學、曆史學、天文學、地理學、文學等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列舉了以公元1世紀到18世紀,由中國傳入歐洲等世界各地的重要發明就有26項。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對近代歐洲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法國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十分推崇我國儒家“敬天秉公”的做人態度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準則。重農學派經濟學家魁奈,則從中國封建經濟思想中汲取了“農本”的合理因素。在文學界,德國的歌德、法國的雨果,都從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在封建社會中後期,當歐洲的封建製度解體,資本主義關係產生之際,16~17世紀初的中國,在江蘇、浙江等一些沿海地區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中華民族創造過燦爛的科學文化,隻是到了近代由於封建製度的日益腐敗,外國的侵略,統治階級的黑暗反動,我國的科學文化技術的發展才停滯了,大大地落伍了。

曆史證明,在封建社會時期,中國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在文化、軍事上,都位於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列。尤其是中國在科學文化技術等方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具有特殊的貢獻和影響。

怎樣理解封建社會的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

同奴隸社會中的奴隸一樣,封建社會中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人民都是曆史的主體。在封建製度下,主要對抗的兩大階級是農民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封建製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封建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封建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運動和發展,成為推動封建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而這些矛盾又集中表現為農民階級和封建土地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影響到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各個方麵。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是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

在西歐封建製度形式和發展時期,農民起義最初一般都局限於地方的範圍,鬥爭的主要內容是自由農民反抗農奴化的鬥爭。隨著封建製度的發展,農民運動的規模和範圍逐漸擴大。在英國和法國,農民戰爭摧垮了農奴製,促進了封建統一集權國家的形成。此時的農民戰爭把反封建、反天主教會和反外族奴役的鬥爭結合起來。

西歐的封建城市在10~11世紀興起後,封建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矛盾日益複雜。城市的階級鬥爭,大體經曆了如下幾個階段,即:城市居民為獲得自治權而展開的反封建主的鬥爭;爭取自治權後,城市內部的行會反對城市貴族的鬥爭;城市平民反對城市上層的剝削和壓迫的鬥爭。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新的社會階級一一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開始出現,西歐封建製度進入解體時期。階級鬥爭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在英國出現了反血腥立法和反“圈地運動”的農民起義,在法國則發生了反捐稅壓榨的戰爭,在各種矛盾集中並急劇激化的德國爆發了具有資本階級革命性質的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而尼德蘭革命則是突破歐洲封建專製主義鐵鏈的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

當西歐的封建製已開始解體時,東歐地區的農奴製卻正在加強。由於東歐各國不斷遭受外來侵略,因此,這地區農民起義的特點,往往表現為反封建壓迫和反外族奴役相結合。

封建時期東方各國的農民運動,一般來說以規模大、時間久、影響廣為顯著特點。中國曆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其規模之大是世界曆史上所罕見的。此外,阿拉伯帝國的那起義、巴貝克起義,黑奴大起義,朝鮮的新羅和高麗人民起義,日本的山城國起義等等都是如此。

東方各國的城市,雖然一直比較發達,對外貿易活躍,但受封建國家的嚴格控製,市民沒有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因此,東方各國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沒有得到市民的支持,經常處於孤軍奮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