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猴審訊案雖然結束了,但是宗教和科學的鬥爭還在繼續。隻有牢牢地把握科學,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理解人類的起源,才是正確道路。
怎樣認識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與猿群及其他動物的區別
生產勞動和人類社會是必須掌握的兩個基本概念。掌握生產勞動概念的關鍵是明確萌芽狀態的勞動與生產勞動的本質區別。掌握人類社會概念的關鍵是明確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沒有生產勞動就沒有人類社會。牢牢抓住生產勞動就可以把人類社會和猿類及其他動物區別開來。
製作和使用勞動工具,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勞動叫做生產勞動。它的主要特征表現為製造工具。萌芽狀態的勞動是類人猿尚未擺脫本能形式的狀態的勞動,它們利用天然工具的目的性是朦朧的。人類的生產勞動已經擺脫了本能的形態,製造和利用工具是為了與自然作鬥爭,目的性是明確的。萌芽狀態的勞動是人類社會生產勞動的前提,是起始階段,人類的生產勞動是它的必然發展。能否製造工具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注:萌芽狀態的勞動是指原始群時期即原始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從猿到人的期內的勞動。這種“正在形成中的人”隻能使用天然工具木棍和石塊。
人類社會是以生產勞動為基礎,按照各種關係結合在一起的人們的總體。人類社會和猿群及其他動物的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產勞動。這是因為:首先,動物的本能活動僅僅是適應和利用自然界,依靠自身的器官,本能地從自然界取得現成的食物來維持生存。某些類人猿偶爾也使用一些天然工具或利用石塊攻擊敵人,但它們不會製造一件工具和有目的有計劃地產出一顆莊稼或其他產品,它們所進行的隻能是萌芽狀態的勞動。人類能進行以製造工具為標誌的生產勞動,能積極主動地改造自然界從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其次,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必須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進行。這種結合是人們之間發生各種各樣關係的基礎,比如生產中的協作關係、產品分配關係以及後來出現的交換關係、經濟政治關係等等。古代類人猿雖然成群地結合在一起活動,但是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建立在生產勞動基礎上,它們隻能形成簡單的群體而不能構成社會。因而我們可以根據它從是從事生產勞動還是從事萌芽狀態的勞動,是在生產勞動基礎上建立各種關係還是僅在萌芽狀態勞動基礎上形成群體來區別人類社會和猿群及其他動物。
怎樣理解原始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及其相互間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牢記生產力、生產關係的概念,明確它們的辯證關係及其內涵,才能對人類社會發展有全麵深刻的了解。聯係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實際,才能明確為什麼說原始社會不是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
生產力的概念最初是由古典經濟學家提出來的。但對生產力作了多方麵的研究並賦予它以科學規定的則是馬克思。在他的經典著作中,生產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產力或稱社會生產力是指人類社會利用和改造自然,並從自然界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它體現著人們在物質生產能夠在怎樣的程度上解決社會同自然的矛盾。狹義的生產力是指直接的現實的能力。完整地來說生產力就是人們解決同自然的矛盾的實際能力。
它包括三個要素:勞動資料、勞動者和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亦可合稱生產資料,是生產力中物的因素。勞動資料亦稱勞動手段是人們用以改造、作用於勞動對象的各種物質的、能量的、信息的體係,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是生產工具,包括手工工具和機器兩大類。勞動對象是指生產過程中被加工的東西,是人們將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一切對象。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沒有經過勞動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礦藏等;另一類是經過人類加工的物體,即由人們自己活動所創造的實際上已是勞動產品的物質資料如鋼材、棉花等等。勞動對象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擴展的。勞動對象的擴展程度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高低。生產力中的勞動者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知識智力的人,簡單地說就是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勞動者既包括體力勞動者也包括腦力勞動者。
這三者中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勞動者是生產工具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它不但是生產力中不可少的要素而且是生產力構成中最重要的要素。馬克思把勞動者稱為“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生產力中人的因素和因素,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緊密關聯著的。人的科學技術知識愈豐富,勞動技能也就愈高。社會的科學技術水平愈發展,生產工具也就愈先進。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馬克思認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馬克思:經濟學手稿在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呈現加速發展趨勢,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生產力的發展。據此,鄧小平進一步發展馬克思的觀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生產關係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具體內容包括: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如何;產品怎樣分配。其中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是基礎,決定著其他兩個方麵,決定著生產關係的性質。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與之相適應。生產關係的變化發展對生產力有極大的影響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合稱為生產方式。
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知道,經曆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金屬石器並用時代的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是極端低下的,主要表現在生產工具上。人們的生產經驗很少,勞動技能很差,沒有什麼科學文化知識,主要製作、使用石製、木製的簡陋生產工具。在舊石器時代以打製石器為主,利用天然石塊、木塊的尖、棱;新石器時代用磨、削來加工石器、木棒;到金屬出現以後慢慢使用那種耐磨的金屬,但是仍然很笨重。
人們在生產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當時極端低下的生產力,形成了以原始的公有製為基礎的生產關係。主要表現在:生產資料集體所有;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結成原始的平等互助合作的關係;平均分配消費品。
從以上可以看出原始的共產主義社會是極端貧窮落後的。人們結成各種關係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生存的需要。極其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不可能生產出豐富的產品來供人們消費,人們仍時刻處於饑餓的邊沿。因而我們可以說原始社會並不是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
怎樣看待原始社會的社會結構及其作用
研究原始社會的社會結構實際上就是研究原始人是采用什麼手段和方式來管理自己的內部事物和生活的。我們可以從原始社會曆史分期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我國學術界多年以來采用兩段分期法,即將整個原始社會的發展分為原始群、原始公社兩個時期。再將原始公社的發展分為母係氏族公社和父係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後來又有了三段分期法,原始群時期、血緣家族公社時期和氏族公社時期。一般教科書中對血緣家族公社時期沒有涉及到,但是我們仍將采用第二種說法加以說明來幫助大家理解。
原始群時期指從人猿最初分化的時候開始(最初分化的標誌是手足分化和直立行走)到最終人猿分化(製造工具和火的使用在這個時期裏,我們的祖先還在過渡狀態中,尚未最終與猿分離,因此,稱猿稱人均可。它們還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以果實、堅果、根莖作為食物,過著和動物一樣的生活。原始群體內實行的是雜亂的性交關係,沒有產生婚姻的規定,也沒有社會法規。血緣家族公社時期實現了人猿的分離。他們能夠製造工具,會使用火,和原始人處於雜交狀態,後來為了生計而分離成小集團。血緣家族是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從原始群到血緣家族公社在原始社會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在血緣家族公社之內,有了初步的婚姻規則。不同輩份的男女禁止婚配,將允許通婚的範圍限製在同輩男女之間,實行群婚,同血緣的兄弟與姐妹的關係即夫妻關係。在血緣家族內部人們共同勞動生產,共同消費,過著原始的共產主義的公社生活。
繼原始群和血緣家族公社時期之後就發展到了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的時間大約有二三十萬年至五萬年。氏族是按照血統關係結成的集團,是原始社會的基本單位。恩格斯認為由於摩爾根發現了氏族的真正本質,因而闡明了國家產生以前原始時代社會製度的基本特征,這就為全部原始曆史找到了一個新的基礎。氏族公社時期又分為母係氏族和父係氏族公社兩個階段。氏族製度一開始就是母係氏族公社時期,氏族成員都是按照母係血統方麵來確定的。婦女在生產勞動中的收獲比較穩定可靠,而且承擔著生兒育女的責任,所以婦女在氏族中的地位顯得特別重要。然而早期的母係氏族由於男女在經濟上所占的比例大致相等,因而在社會領域內以男女兩性的平等權力為特征。母係氏族結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組成,起源於共同的女性始祖。由於實行外婚製(外婚製就是禁止本氏族成員內之間相互通婚,家庭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組織單位,夫和妻必然屬於兩個不同氏族)有了明確的兩分組織,兩分組織成員間集體互相通婚。婚姻生活采取男子拜訪女子的形式,子女從母居,世襲按母係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