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蔡元培和北大的曆史關係,他對恢複北京大學的名稱是持積極態度的。1928年6月初,蔡元培以大學院名義向國民黨政府提議恢複北京大學名稱,呈稱:“北京大學在教育經過中有悠久之曆史,上年北京教育部並入師範、農、工、醫、法、政、藝術等科及女子師範大學、女子大學,名曰京師大學。現在國府定都南京,北方京師之名,絕對不能沿用。擬請明令改京師大學為北京大學,並懇任命校長,以重責成。其內部組織,統由新校長擬具辦法,呈由職院核定,借謀整頓,而促進行”。據當時報紙報道,當國民黨政府常委會開會討論時,曾同意蔡元培關於恢複北大名稱的提議,並議定由蔡兼任校長。但由於國民黨內部派係傾軋,李石曾一派為圖北方教育大權,極力排擠蔡元培一派(北大);蔣介石集團由於畏懼北大的民主傳統,對蔡存有疑忌,左袒李一派,因而及至國民黨政府委員會正式討論時,通過了李一派提出的將京師大學校易名為中華大學的提案,仍由蔡元培兼任校長。蔡元培對此是不満的,表示不願就中華大學校長職。在蔡的固辭下,6月19日,改由李石曾、李書華為中華大學正副校長。六月中旬,蔡元培以大學院院長名義,派高魯、李書華、肖子昇等人接收北平各國立學校。消息傳來,北大學生大嘩,認為這種改組無異於京師大學校,表示堅決反對。8月16日,南京政府迫於輿論的壓力,又將中華大學改稱為北平大學,通過了《北平大學區組織大綱》,實行北平大學區製。大學院在討論這個問題時,由於大學區製在浙江等地實行已出現許多問題,因而蔡元培不同意再行設立北平大學區,後因李石曾的堅持,遂被通過。李石曾並正式被任命為北平大學校長,從而奪得了北方教育大權。按照組織大綱規定,將原北京國立九校和天津國立北洋大學合並成立國立北平大學,下分設各科學院;裁撒河北省教育庁,而以河北省教育行政劃歸北平大學管理;設立大學委員會北平分會為北平大學最高評議機關。按照組織大綱的規定,北京大學文科與河北大學的文科合井,稱作北平大學文學院,北大理科単獨改為北平大學理學院,北大法科與法政大學合並稱北平大學法學院。原北大第三院校址用作辦文、理兩個預科。由張鳳舉、經利彬、謝瀛洲分別擔任文、理、法三院院長。這種體製和原來的京師大學校相似,仍然無視北大師生的複校要求。這個改組措施遭到北大師生的強烈反對。

大學區製實行以來,由於國民黨內部派係爭鬥,黨閥擅權,因而流弊叢生,引起各方的不滿。例如,江蘇省的中央大學區製實行未及一年,大學區內的中等學校聯合會即以“經費分配之不公”、“行政效率之減低”、“釀成學閥把持之勢力”等弊病,多次要求南京政府改弦更張,變更大學區製的辦法。而北平大學區製實行後,同樣受到北大、北師大、女師大、法大等校學生的反對,其中尤以北大最為激烈。

大學區製實行的結果,和蔡元培的預想完全相反。這並不全是大學區製本身的利弊問題,而根本的原因,是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腐朽性造成的。由於大學區製受到各方麵的反對,蔡元培於1928年8月請辭去大學院院長等本兼各職,攜眷離開南京,到上海定居。10月,南京政府準其辭職,任蔣夢麟為院長。不久將大學院改為教育部,但大學區製仍繼續實行。

這時,北大師生的複校運動又有了新的發展,許多學生宿舎都貼著“恢複北大”的大標語,學生們按照民主選舉的辦法,組織了恢複北大委員會,領導複校工作。他們在11月初發表的宣言中表示:“現我校同學,皆義憤填膺,準備為擁護北京大學作一切之犧牲,絕對否認北平大學關於北京大學之一切命令,倘有人不顧一切,悍然前來,則枝節橫生,負責有人”。學生中還先後建立了“複校團”、“救校敢死隊”、“武力護校團”等護校組織。他們多次阻止了國民黨政府派員接收學校的企圖。11月29日,北京大學學生曾為此舉行了一次遊行示威。當他們來到懷仁堂西門的北平大學校長辦事處,要求負責人出見被拒絕後,群情激憤,學生搗毀了辦事處,砸碎了“北平大學辦事處”和“北平大學委員會”兩個牌子。接著學生隊伍又到李石曾等人的住宅示威。

北平國民黨當局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公然要以武力壓迫北大師生就範。這時北大學生抵製大學區製的運動,已經發展成為反對國民黨反動當局迫害的鬥爭。

12月1日清晨,反動政府出動數百名武裝警察護送接收人員,乘汽車分赴北河沿、沙灘和景山東街北大各院,準備武裝接收。這時在睡夢中的學生被驚醒後,立即行動起來,準備分區抵杭。前來準備接收的李石曾竟然威嚇學生:“(一)本大學奉國府令組織,如違抗即反國反黨;(二)保存北京大學舊名有封建腐化之嫌;(三)護校重在精神,不在一字之差;(四)接收後立即開課,各生以前軌外運動概不追問。”但學生們不怕威脅,不受欺騙,據理力爭,最後把武裝警察全部趕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