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是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間親自講授的唯一的一門課。他注意教授法,教學效果很好。“他講起課來,極其活潑有趣,大家上他的課都覺得樂此不疲。”當年聽過他講授的一位學生回憶道:
他教的是美學,聲浪不很高可是很清晰,講到外國美術的時候,還帶圖畫給我們看,所以我們聽的很有味,把第一院的第二教室完全擠滿了。第一院隻有第二教室大,可坐一二百人,因為那個時候北大講倮,除了選這倮的人上課之外,任何人都可以去聽,校外去聽的就不少,真同巴黎大學一樣。第二教室擠的連講台上站滿了人,於是沒有法子,搬到第二院的大講堂。這是從前公主府的銀安殿,在第二院不專為理學院用的時候,做合班上課用的。
他講了約兩個月,因足疾住院而中綴。他曾請青年畫家劉海粟代講了一段時間。劉海粟在繪畫藝術的道路上,曾得到過蔡元培的大力支持。這時他為上好美學課,曾向蔡元培請教,蔡說了一段頗有啟發的話:“要大膽,鎮定自若,我讀過你辦的《美術雜誌》的文章,有一定水準;再者你的畫筆會說話的。我不會畫,都在講美學,你遇到說不清楚的時候,可以用筆來說,畫給他們看也很好。不過,不能以導師自居,以平民的身分對待青年學子,他們一定會擁護你。真正遇到在課堂上不好回答的難題,可以跟學生們一起商量,這樣很快就建立感情,有什麼不足之處他們會告訴你加以改進的。青年們極為可愛,不為他們奮鬥,我們治學做事有什麼意思。”他照蔡元培的要求上了幾節課,效果很好。
除開設美學課外,蔡元培還在學生中提倡注重音樂、書法、繪畫的修養,以培養對美育的興趣,豐富學生課外文化藝術生活。他認為通過音樂、美術等美的教育,有助於養成學生間團結和諧、彼此親愛的品德。
1918年經蔡元培發起成立了音樂研究會,親自為研究會代擬了章程,以敦重樂教,提倡美育為宗旨,從事音樂學、音樂史、樂器和戲曲等方麵的研究。研究會分中樂、西樂兩部。中樂部有古琴、琵琶、昆曲、絲竹等組;西樂部有提琴、鋼琴等組。規定校內外人士凡有音樂興趣者俱可入會。音樂研究會定期開同樂會,每年春節舉辦一次音樂演奏會。1919年11月召開同樂會時,蔡元培到會發表演說,指出,音樂為美術之一種,與文化演進,有密切之關係。他希望會員“知音樂為一種助進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樂理,而養成創造新譜之人材。采西樂之特長,以補中樂之缺點,而使之以時進歩,庶不負建設此會之初意”。1820年,蔡元培聘請名樂師肖友梅(1884—1940)為北大講師,擔任音樂研究會導師,教授音樂史和聲學課程。在肖友梅的指導下,音樂研究會在我國首次演奏了貝多芬的交響曲。從這一年三月起,音樂研究會以它舉辦的音樂演奏會收入所得,出版了《音樂》月刊。蔡元培為創刊號寫了發刊詞。1922年8月,經學校評議會第八次會議決議,將音樂研究會改為正式的教學機構,作為附設在北大的音樂傳習所,對外招收學生。蔡元培兼任所長,肖友梅為教務主任。這個傳習所於這一年的十月二日開學,其宗旨是培養樂學人才,一麵傳習西洋音樂,包括音樂理論與技術,一麵整理和發揚中國的古樂。國樂師劉天華就是這時傳習所的導師之一。音樂傳習所分三科:本科培養專門人材,不定年限,修完所定課程即可畢業;師範科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分甲種四年製和乙種二年製兩種;另有選科是專為音樂愛好者開設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習各種課程,不定年限,修畢選習課程即可結業。傳習所師生還在校內多次舉辦演唱音樂會。1926年夏,師範科第一期學生畢業者十二人。到1927年7月,奉係軍閥合並國立專科以上八校成立京師大學校時,音樂傳習所被取消。
1918年2月,蔡元培發起成立畫法研究會,得到教員李祖鴻、錢稻孫、馮祖荀等人的讚同,報名入會者達七十餘人。他還為畫法研究會撰寫“旨趣書”,要求“會員注意者:畫有雅俗之別,所謂雅者,謂誌趣高尚,胸襟瀟灑,則落筆自殊凡俗,非謂不循規矩,隨意塗抹,即足以標異於庸俗也”。並說研究會雖為課業之作,然既有誌研究,“不可不以研究科學之精神貫注之”。當時他曾對人說:“我希望這個研究會對中國畫壇的除舊布新能起一點啟蒙作用,才強調從事美術的人要終身不舍,興到即來,時過情過,不持之以恒,斷無成就”。畫法研究會以研究畫法,發展美育為宗旨。研究會分國畫和西洋畫兩門。前者分山水、花卉、人物、翎毛等類;後者分鉛筆畫、鋼筆畫、炭畫、水墨畫、水彩畫、油畫、漆畫、圖案畫等類。蔡元培還聘請校外名家陳衡格、賀履之、湯定之、徐悲鴻等為研究會導師,並盡量為研究會活動創造條件。1920年春節學校舉辦為期兩天的學生遊藝大會,就是專門為畫法研究會募捐經費的。這一年六月起,研究會出版了《繪學雜誌》。1922年8月,經學校決定,將畫法和書法兩個研究會合並組成造型美術研究會,由蔡元培兼任會長。胡佩衡、盛伯宣、劉子泉、陳半丁等為造型美術研究會導師,定期到會指導。會員有校內和校外兩種。
蔡元培在北大實行美育教育,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風尚,促進學術研究的興趣,以及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都發生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