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注重學理研究(3 / 3)

為了使學生具備比較全麵、寬厚的基礎知識,蔡元培還提出溝通大學文、理兩科的主張。他認為文、理兩科的截然劃分,和近代科學相互聯係的事實不相符合,他說:“文科的哲學,必植根於自然科學;而理科學者最後的假定,亦往往牽涉哲學。從前心理學附入哲學,而現在用實驗法,應列入理科;教育學與美學,也漸用實驗法,有同一趨勢。地理學的人文方麵,應屬文科,而地質地文等方麵屬理科。曆史學自有史以來屬文科,而推原於地質學的冰期與宇宙生成論,則屬於理科。”他反對“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的治學方法,指出:“治文學者,恒蔑視科學,而不知近世文學,全以科學為基礎;治一國文學者,恒不肯兼涉他國,不知文學之進步,亦有資於比較;治自然科學者,局守一門,而不肯稍涉哲學,而不知哲學即科學之歸宿,其中如自然哲學一部,尤為科學家所需要;治哲學者,以能讀古書為足用,不耐煩於科學之實驗,而不知哲學之基礎不外科學,即最超然之玄學,亦不能與科學全無關係。”因此,他主張習文者須兼習理科的基礎知識,習理者則要兼修文科的基礎知識。在學校的編製上實行學係製,廢止文、理、法等科別,使文理學生能夠兼涉他科的課程;在教學管理上實行單位製、選科製,使學生於選修課中有一定的選擇自由。當時哲學等係還開設了《科學概論》課,雖然偏重於方法論,但已涉及科學與哲學的關係等問題。這門課由王星拱主講,講授內容包括:(一)科學方法:(1)偶然與或然;(2)歸納之原理,(3)

物理的方法與曆史的方法;(4)錯誤之免除與減少;(5)觀察與試驗;(6)假定之價值與用法;(7)逼近;(8)綜合與推絞;(9)分類;(10)結論。(二)科學效果:(1)科學與哲學;(2)理論與實用;(3)科學與美木;(4)科學與論理;(5)科學與道德;(6)聯續與無限;(7)物質與能力;(8)生物進化;(9)由生理學解釋之生命論。後來北大根據蔡元培的這一主張,進一步擴充了《科學概論》課,在文科學生中講授,其中包括:數學方法論、物理學方法論、化學方法論、生物與生理學方法論、地質學方法論、心理學方法論、經濟學方法論、統計學方法論、考古學方法論、語言學方法論、史學方法論、法學方法論等。這作為一年級學生的共同必修課,由各有關專業教授分任講授,目的使學生略知各種學科的概念及其演變曆史。理科則把國文作為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

這時理科的教學實驗設備也有了改善。蔡元培很重視實驗室的建設,他曾在北大1922年始業式演說中說:“為研究學問計,最重要的是實驗室。在這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勉強騰出幾萬元,增設物理、化學、地質各係的儀表標本,並修理實驗室、陳列室,現在第二院已有與前不同之狀”。這反映了當時北大的實際情況。如地質學係在1920年前設有一個實驗室,李四光來校後,蔡元培委托他管理儀器、標本,曾任地質係儀器主任。經過他多年努力,建立了礦物學、古生物學、岩石光學等專業實驗室,修建了地質學館,開辟了地質陳列室和研究室等。物理係原來僅有一間實驗室兼儀器室,設備差,精確實驗無法進行,即使做實驗而數據也是照抄教科書的。經蔡元培聘請顏任光來校主持物理係後,北大物理係逐漸成為國內同類專業中設備較齊全的一個係。這使學生的實驗課逐漸充實,後來規定初級物理實驗六十二個,在預科一、二年級進行,每周一次;普通物理實驗六十九個,在本科一、二年級進行,每周一次,目的是使學生能使用各種高級儀器,以養成將來獨立研究的能力;專門物理實驗在三、四年級進行,每周兩次,學生並可在教授指導下自作實驗,進行專題性的研究。

為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的學習,蔡元培還十分重視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他認為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一個教員如果不從事科學的研究,則他的教學就難免不陷入抄發講義不求進步的狀態。在蔡元培的提倡下,這一時期北大文、理科教員中的學術研究取得了進展,對教學起了促進作用。如李四光關於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力學理論等重要課題的研究,就是他在北大任教時開始進行的。

蔡元培曾指出:“一地方若是沒有一個大學,把有學問的人團聚在一處,一麵研究高等學術,一麵推行教育事業,永沒有發展教育的希望。”在這裏,他是把教學和研究作為高等學校的兩個職能,是並行不悖的;而這兩方麵作用的發揮,對一個地區和國家的科學文化事業則關係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