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平民教育主張,體現了他一貫的民主政治的理想,是他民主教育思想的精華。他不僅在北大開辦校役夜班、平民夜校,直接為校內和學校附近的工人貧民提供學習的機會,而且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把這些措施作為改革北京大學的重要步驟,以實現接受大學教育“人人都是平等的。”誠然,他的平民教育主張,還是屬於義務教育或社會教育的性質,但這在當時是具有開創風氣意義的。當時的北京大學,“就在這樣有意地改造環境之下,漸漸養成了全校平等的氣氛,使得教職員、學生、校工們無形中趨於親密團結。”正因為這樣,蔡元培獲得了師生和全校工友的衷心愛戴。1921年1月,蔡元培的夫人黃仲玉病逝,當時蔡正在法國考察教育,國內同人為他的夫人舉行了追悼會,北大全體工友送了一幅挽朕,寫道:“辦學堂實行男女平權,願天下婦人們共看模範;相夫子鼓吹勞工神聖,凡學校好夥計快來鞠躬。”文字樸素,感情真摯,表達了工友們對蔡元培的崇敬之情。
當然,蔡元培在北大主張平民教育,主要還是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有條件的市民階層爭得平等教育的地位。而他的普及平民教育的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也是無法實現的。但應該看到,蔡元培的平民教育主張雖是和他把教育看作匡正救危之道的思想相關聯,而由於他對歐美各國社會有過實際的考察,因而對近代教育上不平等現象的根源有一定的認識。他曾說:“各國教育之實況,城市教育每較鄉村教育為優。男子教育較女子教育為完美。又一國中含有異民族者,則往往欲以一民族同化其他民族,而不許以其本民族語言施其教育。如俄國之於芬蘭人,德國之於波蘭人,日本之於朝鮮人是也。是皆教育上之最不平等者也。”他進而認為造成這種不平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上貧富不平等,如歐美各國“其高等教育往往學費甚昂,其素封之家不能使其子弟受此等教育。於是高等教育遂為資本家所專有。”應該說,這是在某種程度上接觸到了造成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根源。
這裏還應該特別指出,蔡元培提倡平民教育,溝通學校和社會的聯係,還有更深一層的用意,就是要通過這些活動,培育學生消除人我界限,增進同學間的感情和團體凝聚力,養成關心和服務他人與社會的公德。他反對舊時代那種“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世哲學,不讚成過去多數學生“純守一種獨善其身的主義”。他通過各種學術活動和正當的課外活動,增進同學間與師生間的情感和相互了解。蔡元培很重視這方麵的養成教育,1918年7月部分學生組織西山旅行隊,他利用這個機會專門發啟事,請參加的同學按提的問題介紹自己的生活經曆,這雖是件小事,卻很能體現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而且他提的問題也頗有興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富有啟迪意義。啟事全文如下:
同在一校,覿麵或不相識;或相識矣,而不能知其從前之閱曆與現在之狀況,雖相識如未識也。在山諸君,人數無多,詢問較便,爰提出左列諸問題,請逐條作答,無者闕之,隨時送鄙人處。俟集有成數,鄙人亦當為諸君述一生之所經曆,以增進彼此相識之程度焉。
(一)姓名字號起名之義。如以一字為兄弟行所公用者,又偏旁或有取義等。字為尊長所命與?抑自命之與?別號何義?以有字、號為善乎?抑以省之為善與?
(二)鄉裏何省?何縣?城與?鄉與?故鄉風景與北京比較何如?與西山比較何如?故鄉人情風俗與北京比較何如?
(三)親屬家世有何特點?父、母俱存與?品性如何?營何職業?兄、弟、姊、妹兒人?年各若幹歲?在何等學校?或任何等職務?已婚娶與?有子、女若幹人?幾歲?已訂婚與?未婚妻是否在學校?未訂婚與?所希望之婚配如何?讚成獨身主義者與?
(四)品性剛與?柔與?敏捷與?精細與?有何等嗜好?有不善之念、能自知之而自製之與?善善之念與惡惡之念,孰為偏勝?常以何事為消遣?
(五)學業從前所受之教育如何?性所最近者為何種“科學”?平日所最苦者為何種“科學”?畢業後願任何種職業?
(六)經濟家境如何?現在一年之費,皆家中所供給與?畢業以後,有自費遊學或留京研究之能力與?現在一年之費,作如何分配?
(七)對於本校之關係對於本校不滿足之感何在?教員中所最佩服者何人?同學中所最親善者何人?以何故而親善之與?入何種會?
(八)入山以來之狀況衛生上、美學上之感想如何?每日之進程如何?於音樂、繪畫及其他運動,以何者為最有興會?
應當說這是一份很全麵、細密的學生情況調查,對於增進相互友誼和了解都大有裨益。蔡元培還針對北大過去存在的“精神既不貫注,形勢全同散沙”的缺憾,發起由在校生和畢業同學共同組織的同學會,以求得聯絡感情、提攜事業、改進校務和服務社會的作用。蔡元培還十分重視通過服務社會的途徑,增進同學間的感情,培育團體互助精神。他提倡平民教育就涵有這方麵的深意。他特別稱道學生經過五四運動在這方麵所取得的進步,他說:“五四運動而後,自己與社會發生了交涉,同學彼此間也常須互助,知道單是自己好,單是自己有學問有思想不行,如想做事真要成功,目的真要達到,非將學問思想推及於自己以外的人不可。於是同誌之連絡,平民之講演,社會各方麵之誘掖指導,均為最切要的事,化孤獨的生活為共同的生活,實是五四以後學生界的一個新覺悟”。
§§第四章 廣延積學與熱心的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