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曾這樣解釋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平民’的意思,是‘人人都是平等的’。從前隻有大學生可受大學的教育,旁人都不能夠,這便算不得平等。”他在校內創辦校役夜班,“於是大學中無論何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權利。”他積極支持學生創設平民夜校,使“現在大學生分其權利,開辦這個平民夜校,於是平民也能到大學去受教育了。”
1918年1月,有部分學生聯名向蔡元培寫信反映,第一宿舍丙字號工友何以莊勤於職守,業餘好學,文理通達,隻因家中貧寒而廢學,建議校長量才拔用。蔡元培很重視同學的建議,為不埋沒何之所長,立即把他調到文科教務處擔任繕寫工作,並酌增其月薪。蔡元培在給同學的複信中,除充分反映他愛惜人才,鼓勵好學上進的精神外,還提出了籌辦校役夜班的計劃。信的全文是:
來函及何以莊所作三篇,均悉。昔郭林宗於旅舍中躬自掃除;美國大學生間有於晨間執灑掃之役,或午晚間為人侍膳者;日本大學生有於倮餘散報紙或拉入力車者。為貧而役,本非可恥。一校之中,職員與仆役,同是作工,並無貴賤之別。(法國教育家多入工會,東方人或以任教育事業者至等於官吏,誤也。)不過所任有難易,故工貲有厚薄耳。惟何以莊既文理清通,不可沒其所長,已調入文科教務處,任繕寫之務,酌增月給,借以勵其為好學之誠,而歡成諸君之美意。且本校對於校役,本有開設夜班之計畫。他日刻期開課,尚須請諸君及其他寄宿舍諸君分門教授,必為諸君所讚成。因何以莊事而聯想及之,並以聞。
蔡元培為籌辦校役夜班,親自籌劃班次,招聘教員。為此,從3月18日起,連續六天在北大日刊上刊登《校長告白》,函告全校同學。全校共設十班,分為甲、乙兩組,每組受業三晚;每班教員六人,共60人。他希望同學“各以所長,分任教科”。同學們積極響應,一周中即有三十多人報名任教,有的教職員也參加。3月27日,蔡元培在校長室主持召開校役夜班教員會,到會夜班教員57人。會議議決:在景山東街及北河沿兩處校舍各設夜班教務處一所;教學分為國文與修身、算術與理科以及外國語三部,每部推舉一位主任;凡本校校役一律入班學習;國文教學用白話體,修身用講演體,算術除筆算外兼習珠算;外國語於英、法、德及世界語中任選一種,為選修課。隨後,組成了各門教授會並推選了主任:國文教授會,主任為康白情;修身教授會,主任為高月彩;算學教授會,主任為梅廷獻;理科教授會,主任為羅加倫;外國語教授會,主任為李四傑。
1918年4月14日,在蔡元培的積極倡議下,北大校役夜班正式開辦。這在北大曆史上是破天荒的創舉。那一天全校工友二百三十多人,均身著長衣,胸佩花朵,齊集文科第一教室舉行開學典禮。蔡元培親自到會並發表演說。他強調“一種社會,無論小之若家庭,若商店,大之若國家,必須此一社會之各人,皆與社會有休戚相關之情狀,且深知此社會之性質,而各盡其責任。故無人不當學,而亦無時不當學也。”他認為夜校的好處,有益於現在的工作,有益於他種職業之預備,“若就性之所近,力求進步,亦未嚐不可成為學者,為鄉村學校教師。”當時校役夜班開設有:修身、國文、算術和理科四門必修課,並由學員於英、德、法語和世界語中任選一種作為外語課。夜班除教務主任由各教授會公舉一人外,教員全部由學生義務擔任。許多同學都很熱心這項工作,除認真授課外,還發起募捐,為學員購買書籍。許多教職員都熱心捐助,如李大釗曾捐助票銀三元。校役夜班共辦了兩年多時間。
1920年,在蔡元培的積極讚助下,由學生會教育股創辦了平民夜校,實行男女合校,招收了350個學生,其中男生240人,女生110人;年齡最長者38歲,最小的6歲,主要是學校附近的平民子弟。1月18日在法科禮堂舉行開學典禮,到會者有七八百人,蔡元培、陳獨秀都以來賓身分參加,並相繼發表了演說。蔡元培在他熱情洋溢的演說中說:“今日為北京大學學生會平民夜校開學日,此事不惟關係重大,也是北京大學準許平民進去的第一日。從前這個地方是不許旁人進去的,現在這個地方人人都可以進去,從前馬神廟北京大學掛著一塊牌,寫著‘學堂重地,閑人免入’,以為全國最高的學府,隻有大學學生同教員可以進去,旁人都是不能進去的。這種思想,在北京大學附近的人,尤其如此,現在這塊牌已經取去了”。他認為校役夜班的開辦,是北京大學改變的第一歩,“於是大學中無論何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權利。不過單是大學中人有受教育的權利還不夠,還要全國人都能享受這種權利才好。所以先從一部分做起,開辦這個平民夜校”。他希望有更多的平民子弟進入平民夜校。
蔡元培把平民學校作為普及教育,使平民有到大學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是作為溝通學校與社會的一個渠道,大學生為社會服務的一項重要措施,而積極提倡。他的這一主張,得到許多學生的響應,如1921年4月,一些同學發起成立了平民教育研究社,以研究平民教育為職誌。他們還以北大學生會名義,積極籌辦第二平民學校。
平民夜校從管理到教學工作,都是由北大學生義務擔任。他們學習蔡元培勇於革新的精神,努力采用新法進行平民教育。平民夜校經過逐步完善,開辦了高小班、國民班和特別班。特別班分甲(相當初中前三學期)、こ(相當初中後三學期)兩部,學生多來自中學,具課外補課性質。高小、國民兩班程度與普通小學相等,學生多為貧民及其子弟無力升學者,教學目的在於使他們能直接應用,不再為他們升學的預備,因而教材偏重於地理、曆史、國語、常識及算術計算法。學生實行分科製,不受年級的限製,即某科程度達某年級時就在該年級上課;同一學生不同課程可在不同年級,而以重要課程在最低一級代表其年級。規定教學以“啟發”為原則,以“談話”為方式,打破“注人式”,取消“講演式”。教務處組織學生讀書方法指導團,隨時隨地加以指導,並定期舉行讀書法的演講。教員還輪流於每星期日下午率學生參觀、遊覽、遊戲或交淡,使學生在“人格化”、“自然化”、“藝術化”中得到學問。此外,規定每星期由教務處報告時事一次,以引起學生讀報的興趣;每星期六晚舉行修身談話會,每星期日上午請人講演。學校還分設教務、行政、體育、訓育、學生等委員會,以全體教職員會議為立法機構。規定教職員連續兩星期不到校視事者辭職,學生連續三日不到校上課者除名。夜校經費由北大每月津貼四十元(包括學生書籍費),不敷部分,組織學生半工半讀,通過販賣實物等取得。平民夜校工作也得到北大教職員的熱情支持,魯迅曾向平民夜校贈送了《熱風》、《出了象牙之塔》、《呐喊》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