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學科改革(2 / 2)

四、預科的改革。由於當時各地高等學堂(相當於高中)程度不齊,因此在校內設預科,作為升入本科的準備。北大原來的預科,因曆年管理上的放任,形成了與本科競勝的半獨立狀態,竟至自稱為預科大學。在課程設置上,並不與本科銜接,而於預科第三學年,即授本科第一學年應授的課程,使學生升入本科後學習重複,失去興趣。同時,原來的預科是分為一、二兩部,分別作為升入文、理兩科的預備;這樣的編製亦不盡善,如一部預科學生須兼為文、法、商三科預備,課程繁多,沒有側重,分散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改製以後,取消了原來的預科學長,將預科分別直屬於本科各科,為直接升入各科作預備,並受本科學長的管理。預科教授則按不同學門,分別與本科教授合組成教授會;預科中主要的課程,均由本科教員兼任。這樣,預科的課程和本科的課程銜接起來,糾正了預科脫離本科的獨立狀態。由於預科畢業生是北大本科學生的主要來源,有利於提高本科的質量。在學習年限上,將原來的預科三年,本科三年,改為預科二年,本科四年。

經過上述的調整、改革,雖因法科獨立的計劃受阻,使原來要把北大辦成文理兩科大學的設想未能實現,但已使北大由原來的文理法工商多科大學改變為文理法三科大學,且文理科的規模得到擴大,提高了質量。因此,改革後的北京大學實際上成為一所以文、理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隨後,北大又進而廢門改係,正式設立學係,這是蔡元培在北大進行學科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

蔡元培考察了科學演變的曆史及其發展趨勢,看到了學科之間互相滲透和相互交叉的特點,如他認為,以前心理學屬於哲學,而現在用實驗法,應列入理科,地理學的人文方麵,應屬文科,而地質地文方麵則屬理科,如此等等。他反對“專己守殘之陋見”,主張學科之間互相學習和補充,他指出:“治文學者,恒蔑視科學,而不知近世文學,全以科學為基礎;治一國文學者,恒不肯兼涉他國,不知文學之進步亦有資於比較。治自然科學者,局守一門,而不肯稍涉哲學,而不知哲學即科學之歸宿,其中如自然哲學一部,尤為科學家所需要;治哲學者,以能讀古書為足用,不耐煩於科學之實驗,而不知哲學之基礎不外科學,即是超然之玄學,亦不能與科學全無關係。”進而他認為,所以存在這種陋見,則和大學文理分科之流弊不無關係。他曾認為這種流弊,即:“文科之史學、文學,均與科學有關,而哲學則全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乃文科學生,因與理科隔絕之故,直視自然科學為無用,遂不免流於空疏。理科各學,均與哲學有關,自然哲學,尤為自然科學之歸宿,乃理科學生,以與文科隔絕之故,遂視哲學為無用,而陷於機械的世界觀。”這些觀點是極有見地也是十分深刻的,它對於擴展學生的知識領域,破除“門戶之見”,局守一門之陋習,以及養成良好的學風,都是很有意義的。因此,蔡元培除主張把北大辦成文、理科為主的大學外,還提出必須融通文、理兩科的界限。學習文科各門的學生,不可不兼習理科中的某些門,如學習史學的,須兼習地質學,學習哲學的,須兼習生物學等;而學習理科的,不可不兼習文科的某些門,如哲學史、世界史等。他認為,目前按文、理科分門的辦法,容易造成兩者之間的界限,也往往出現使習文者輕理,學理者輕文的傾向。於是,1919年,采取分係製,廢去文、理、法科之名稱,改門為係。全校共有十四個係,即數學係、物理係、化學係、地質學係、哲學係、中國文學係、英國文學係、法國文學係、德國文學係、俄國文學係、史學係、經濟係、法律係。原來分屬於文、理、法三科的各學係,分別稱為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第一院在漢花園(即沙灘)、第二院在馬神廟(今景山東街)、第三院在北河沿。一、二、三院名稱隻是各學係所在地區的標誌,不再是一級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