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的冷思考
高管商學院
作者:王镓垠
從最初德國前兩年提出“工業4.0”的概念,隨後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時開始中德“工業4.0”合作,到今年工信部“2015年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發布,以及指導我國工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國製造2025”即將推出,無一不對智能和先進製造方式的概念宣傳起到了大力推動的作用。
首先需要明確,工業4.0雖然是德國提出來的,但其實各個國家都在做類似的事情,我國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很長時間了,現在再提兩化深度融合,目的、路徑和大多數內容與工業4.0是一樣的。
其次,最近一個階段,政府、企業等各層麵都通過媒體在熱炒工業4.0的概念,這無疑對推動兩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一些媒體對工業4.0解釋的不全麵,對民眾其實起了一定的誤導作用。其實,絕大多數企業宣稱的實現工業4.0的案例,基本上隻實現了企業內部的全麵自動化信息化,即工業3.0。較為先進的企業可以實現自主的智能決策,但絕大多數不一定達到了全麵自動化。還有不少媒體在對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相關智能製造企業或產品進行報道時都要加上工業4.0的字眼。以上種種,其實說明我們都不太了解工業4.0這個新生事物。
最後,媒體熱炒這個概念給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一個錯覺就是:工業4.0很快就要實現,而且隻要與其相關就瘋狂投資。工業4.0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方式,但我們國家麵對大而不強的工業背景,實現起來比其他傳統工業強國還要困難。
賽迪顧問在全國各地走訪調研時發現,在我國工業最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中,能夠完全實現企業信息化自動化的企業僅占少數,在京津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也僅有知名外企和部分國家重點扶持的大型國有企業可以達到相應水準,我國其他區域雖有類似高水平生產企業,但平均水平更低,全國範圍內還普遍存在人才短缺、技術水平低和創新能力差等問題。
除了工業基礎外,工業4.0所涉及的智能電網、智能建築、智能家庭、服務互聯網、現代物流等諸多領域,在我國的發展水平距離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相對來說,德國、日本、美國等傳統工業強國已經全麵實現了工業3.0,即以信息化自動化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在這個基礎上更容易實現工業4.0。比如在提出工業4.0概念的德國,其工業企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自動化水平非常高,人對生產過程的幹預很小。當他們每個企業的生產製造水平達到了相當高的高度後,企業內部已經非常高效的基礎上,如果還要繼續發展並保持領先優勢,就不能隻在企業內部考慮問題——企業內部也沒有多少可提升的潛力了。需要將相關企業連通起來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製,這才是工業4.0提出的初衷。這並不是一個革命性的生產方式,而是在他們優異生產水平基礎上進行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