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東歐第一個華人社團的誕生(2 / 3)

不僅如此,由於旅匈華胞身在屋簷下,仰人鼻息,加之本身一盤散沙,形不成力量,因此,屢遭非難。

因而,廣大旅匈華胞有許多困難需要解決,有許多利益需要維護,有許多權益需要爭取,有許多願望需要表達。

所以,成立一個獲得匈牙利政府批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能夠代表廣大旅匈華胞願望和利益的華人社團組織不僅非常需要,而且是刻不容緩呀!

於是,在這曆史性的關頭,對公益事業燃燒著火一樣熱情的張曼新和他的誌同道合的夥伴郭誌偉、瞿仁德、文明遠、王少媚、宋萬軍、馬良等,經過緊鑼密鼓的醞釀和策劃,決定倡議成立“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籌委會”。

這倡議一經出台,立刻博得廣大旅匈華胞的熱烈響應。可是,要成立起“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卻並不那麼容易。姑且不講這是東歐地區第一個華人社團組織,沒有樣板可循,從《章程》製定到組織機構的設置都要“白手起家”;也姑且不講這種海外華人社團既沒有“編製”也沒有誰給撥活動經費,所有的成員都各自有自己的生意,大家出國都以賺錢為目的,難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單就辦理通過匈牙利首都法院審批就陷入曠日持久的馬拉鬆之中,情況微妙而複雜。

然而,有困難才需要勇士,有險阻才需要征服者,曠日持久才顯示至誠者甘願奉獻的思想閃光。

張曼新擔任會長後,與他的夥伴們經過鍥而不舍的奔波和多方努力,終於闖過一道道難關,瓜熟蒂落,“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於十二月七日終於獲得匈牙利首都法院的正式批準,帶著嘹亮的第一聲啼哭在東歐地區呱呱墜地。

匈牙利共和國首都法院9·PK·61691/1993/2號

決議

首都法院根據1989年第二號法律第十五條第一段,特將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組織按社會團體注冊,編號為5558.

該組織駐地:布達佩斯市第七區

赫維什·S·廣場5號。

活動範圍:文化的、保護利益的代表。

代表姓名:THOMAS·C·THIU(托馬斯·張曼新)

布達佩斯市第七區赫維什·S·廣場5號。

對本決議可在收到後十五天內提出上訴。

布達佩斯市,1993年12月7日。

法官

佩雷什凱伊·瑪爾塔博士

文件認證

道卡契·費倫茨妮

“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經匈牙利政府批準正式成立的消息,如春雷乍響,響徹環宇。

在匈牙利華人社區具有頂尖實力的十二家華人商貿公司聯名向“華聯會”會長張曼新發來賀電:

龍人異國創業多,華聯成立群英樂。

且看來日建偉業,齊心合力譜凱歌。

接著,來自奧地利、西班牙、英國、法國、日本、菲律賓、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社團和中國僑務部門的賀電如雪片般飄落而至。

祝賀、鞭策和期冀,使張曼新心中揚起高歌猛進的風帆。

張曼新不僅是“華聯會”中惟一一個不拿分文報酬時又“全脫產”的人員,而且從他有電話手機那天起便公開宣布:他的手機晝夜不關機,二十四小時辦公。無論是“華聯會”的會員還是旅匈華胞,隻要需要“華聯會”出麵辦理的事兒,他隨時處理。可謂全身心地投入,不遺餘力地奉獻。

那麼,張曼新到底在“華聯會”中幹些什麼呢?

他說華聯會的章程中明確的宗旨都是我要竭盡全力幹好的。

那麼,“華聯會”章程中明確的宗旨包括哪些方麵呢?

A。為在其活動地區之內的華人之間保持聯係提供可能;

B。維護中國文化傳統並向非華人介紹之;

C。幫助華人適應匈牙利社會;

D。建立有關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及其在法規上的體現的資訊係統;

E。建立和維護匈牙利人和華人及其組織之間的關係;

F。組織文教和體育活動;

G。作為利益保護和代表機構,向華人提供幫助和支持。

我們從“華聯會”的宗旨上看,其內容的涵蓋麵不可謂不寬,而要做的工作不可謂不多。

至於張曼新從事“華聯會”工作以後做出了哪些不平凡的功業,筆者在以後的章節中會做具體而生動的介紹,這裏恕不細述。

下麵一字不漏地輯錄兩篇在“華聯會”成立三周年之際旅匈華人撰寫的刊登在《歐洲之聲》報上的文章,或許能從另一個側麵使讀者一睹“廬山真麵目”。

輯錄文章之一:旅匈華人華商的主心骨——華聯會

趙馨

在熱烈慶祝華聯會三周年之際,本人借用貴報首先表示由衷的熱烈祝賀。

在這三年中,人們可以這樣評價華聯會:為華人做好事,一件連一件,一樁連一樁。

華聯會每年聖誕募捐,幫助匈牙利殘疾人和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們,發揚人道主義;每年開展文化日(月)活動,促進中匈友誼,創辦了華人報——《歐洲之聲》。每當華人華商遇到困難隻要找到華聯會,華聯會就義不容辭地為華人排難解憂。他們還定期舉行文娛體育活動……在我記憶中,最使人難忘的是今年二月五日的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