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能吃好飲中國人(1 / 2)

能吃好飲中國人

散文隨筆

作者:劉豐歌

記得曾收到過這樣一條短信:住美國房,吃中國飯,娶日本妻,到澳洲轉,這樣的日子賽神仙。當時覺得好玩,又轉發給幾位朋友,權當笑料。可過後思忖,覺得這寫短信之人也許去過許多地方,有了比較鑒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之後,才得出這種結論的吧!短信的內容有多少真實性,無法妄加評判,因本人孤陋寡聞,美國,想去看看,但沒機會,隻聽說那裏窮人住的都是樓房,富人全住別墅,那住房看來是比較寬裕的;對日本女人,從未接觸過,當然更沒研究,是不是比咱中國女人優秀,不得而知;澳洲,動物世界中的鏡頭,好像大都是那塊土地上的,神奇,原始,天然,當然是很向往的地方,但目前也沒機會去。這些地兒沒去過,隻好別人姑妄言之,我姑妄聽之了。但對中國吃的讚美,我倒認為還是比較忠懇的。因為生在中國,去過許多地方,吃過不同的飯菜,對吃,是有一點發言權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要吃出中國的花樣來,恐怕還真不多見。

吃是一切動物的本能,亦是生存之必須,人類作為動物之一種,自然也不例外。“人生一世,吃穿二字”,吃排在第一位,“民以食為天”更是把吃列為天大的事。人七天不吃則有性命之憂。吃既然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把吃中國飯作為賽神仙的生活之一,看來的確是對中國飲食的最大褒獎。的確,中國人自從老祖先發明用火燒烤食物,結束茹毛飲血的曆史開始,對吃的研究可謂匠心獨具,絞盡腦汁,花樣百出,長盛不衰。如果說下裏巴人對吃隻講究其口味是否鮮美可口,其數量是否能填飽肚皮的話,那些不為吃穿發愁的文人雅士們對吃的要求已不僅僅是填飽肚皮這麼簡單的事了,經他們妙筆生花一潤色加工,再和一些頗懂詩文的廚師們強強聯手,打造出的飲食就被賦予了一種文化內涵,於是這吃就變成食文化了。不信,你瞧,將兩個燉蛋黃放在青瓷碗裏,將蛋白切成絲,放在瓷盤裏,排成一字隊形,下麵墊一片菜葉子,將一碟清炒蛋白放在盤中,一碗清湯,上麵漂浮著幾片蛋殼,便將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的意境表露無遺,絕吧?這就是食文化。翻開古典名著,關於食的記載,更是洋洋大觀。《酉陽雜記》、《隨園食單》,皆詳記各種名食的做法。要說最著名的莫過於《紅樓夢》中王熙鳳給劉姥姥介紹茄子的做法了,瞧她說的:你把才下來的茄子皮刨了,隻要淨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幹、各色幹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幹,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爪子一拌就是。一道普普通通的茄子,竟讓賈府的人折騰出這般食法,不要說劉姥姥,就是一般富貴人家恐怕也做不出這等水平來,也難怪劉姥姥隻有張大嘴巴,表示驚訝的份兒了。

中國人好吃,名不虛傳。家裏再窮,平時省吃儉用,逢年過節是要吃好的,哪怕一天花掉半年的積蓄,也樂意,為的就是那一點口福。中國人把吃看在第一位,從平常見麵打招呼中就可看出來,“吃了嗎?”也許是幾千年來中國一直處在物質匱乏的陰影籠罩之下,為了表達對一個人的感謝、歡迎、尊重、祝賀,大都以請客吃飯的方式進行,從達官貴人到凡夫走卒,概莫能外。於是,中國的宴會也就越來越多,什麼喜宴、壽宴、婚宴、喪宴、接風宴、餞行宴、狀元宴、歡迎宴、慶祝宴、工作宴、謝師宴等等,不一而足。就憑這種吃法,老外們恐怕也隻有羨慕的份兒了。因為西方人的吃,自古至今大多都是老三篇:牛奶麵包加雞蛋。與中國“煎炸炙溜炒,燴燒煮蒸烤”這些五花八門的吃法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自然隻有俯首稱臣的份兒,即使是東方鄰居日本、韓國、朝鮮這些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度,在吃的方麵要與中國比,充其量也隻能扮演徒弟的角色而已。

要說在中國誰對吃吃出了最高境界,我認為當首推商朝的輔國宰相伊尹。堂堂一國宰相,居然在繁忙的公事之餘能花大量心事研究廚藝,且水平之高已贏得“烹調之聖”的美譽,不得不讓人佩服。然而更絕的是,伊尹竟然背著大鍋和砧板,以論述美味佳肴及烹飪技藝為引子,從烹調的選料、火候的把握、調味的技巧,滔滔不絕的論述治國之策,遊說商湯,力促他取得天下。也難怪伊尹被奉為中國廚師的鼻祖了。也許有伊尹這個位高權重的鼻祖在那裏撐著,廚師這一行業也就愈千年而不衰,春秋有易牙、太和公,唐朝有膳祖,五代有梵正,南宋有劉娘子、宋五嫂,明朝有董小宛,清朝有蕭美人、王小餘等等,這隻是有史記載的幾位,難免掛一漏萬,沒有入史的恐怕更是多如牛毛了。即使是今天,廚師這一行業仍然十分興旺,打開報紙、廣播、電視,廚師培訓班的廣告時不時衝擊著人們的視覺和聽覺神經。廚師不但有培訓機構,還有考核機構,若是考上了特級廚師,那更是香餑餑一個了,是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的。現在一個好的廚師比一般的大學生找工作要容易得多,收入也相當可觀。據說在上海,已有年薪上百萬的廚師。其實,廚師業的興旺凸顯的還是人們對吃的特殊嗜好。對飲食文化大加發掘和宣傳的莫過於電視媒體了。從中央電視台和各省電視台,光吃的欄目就有“舌尖上的中國”“廚王爭霸”“爽食行天下”“家政女皇”“頂級廚師”“型男大主廚”等不下十多個欄目,就這還不算地市級電視台的。看到一個個廚藝高手各顯其能,做出的一道道美味珍饈,饞得人直流口水,真恨不能鑽進屏幕與評委或編導們一道品嚐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