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杜魯門政府時期美國的基本國家安全政策(3 / 3)

1948年11月,國家安全委員會出台NSC20/4文件,對蘇聯威脅的性質作了詳細的分析。文件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蘇聯領導人力求實現其威脅美國安全的政策的意誌和能力對於美國是唯一的最大的危險;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蘇聯領導人的最終目標是要統治全世界,蘇聯領導人認為隻有把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實力和數目都減少到能使共產黨勢力在全世界占支配地位時,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基地的蘇聯才是安全的。”文件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蘇聯以武力威脅美國安全的能力是危險的、直接的。麵對日益惡化的局勢,文件第一次提出了“極度危險年”的概念,認為“目前蘇聯的能力將逐漸增加,最遲到1955年,蘇聯就能夠利用原子、生物和化學武器對美國進行嚴重的空襲,能夠進行大範圍的潛艇活動(包括發射短程製導導彈),能夠進行空降奪取基地。到1958年,蘇聯橫掃西歐和近東,並占領遠東部分地區的能力仍將存在。”

文件最後得出結論,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對美國的安全最嚴重的威脅來自蘇聯敵對的圖謀和可怕的威力以及蘇維埃製度本身;蘇聯目前正在進行的政治、經濟、心理戰具有危險的潛力,除非美國或其他非共產黨國家的政策給以足夠的抵製,否則它足以通過戰爭以外的手段削弱美國在世界上的相對地位,並幹擾美國的傳統機構;與蘇聯開戰的危險已經有足夠的理由使美國按照常識采取防禦措施”。因此文件建議美國“1.應做好一定程度的軍事準備,根據需要,常備不懈,用以遏製蘇聯,作為我們對蘇政治姿態的不可缺少的支持,鼓勵各國抵抗蘇聯政治侵略,一旦戰爭不可避免,應該立即投入作戰並為迅速動員打好基礎;2.反對陰謀破壞、顛覆和間諜活動,確保美國內部安全;3.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經濟潛力,包括加強我們和平時期的經濟,建立重要物資的儲備,以供戰時急需;4.加強蘇聯以外國家的親美傾向;幫助那些能夠並願意對美國安全作出重要貢獻的國家,增強其政治和經濟穩定,提高其軍事能力;5.對蘇聯的權力結構,特別是對莫斯科與其衛星國之間的關係,施加最大的壓力;6.讓美國公眾充分了解並認識蘇聯對美國安全的威脅,使他們有思想準備,支持我們必須采取的相應措施。”如果一旦與蘇聯發生戰爭,文件則建議“我們必須成功地通過軍事和其他行動,努力創造將滿意地達到美國目標的條件,而又無需預先確定無條件的要求。除了總體目的之外,還需要補充的目的有:1.推翻蘇聯在戰後邊界以外地區所建立的統治;2.摧毀蘇聯神話,使蘇聯共產黨領導人無法在非共產黨控製國家的個人和團體中樹立道德和紀律權威;3.確保戰爭結束後在傳統的俄羅斯境內建立的任何政權不得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來發動戰爭,也不得設置如現在鐵幕之類的東西來阻礙與外界的接觸;4.如果蘇聯布爾什維克政權繼續存在的話,必須設法不讓它控製蘇聯足夠的軍事—經濟潛力,從而使其無法向傳統的俄羅斯國境內的其他政權發動戰爭;5.努力創造下列戰後環境:防止發展對美國安全和世界和平有危險的軍事結盟關係、成功地發展按照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建立起來的有效的世界組織、在美國國內盡早切實地停止戰時控製。11月24日杜魯門總統簽署NSC20/4, 至此遏製戰略被正式確定下來。(注:NSC20/4,U。S Objectives with Respect to the USSR to Counter Soviet Threats to U。S Security,FRUS 1948, Vol。 I, p663-669.)

但是很快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蘇聯成功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打破美國的核壟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美國支持的國民黨政府敗守台灣。杜魯門政府的有限遏製戰略已不適應當前需要,政府內部要求重新製定國家安全戰略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一方麵在核技術領域,杜魯門政府試圖發展研製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熱核武器——氫彈,以威懾蘇聯;另一方麵調整當前國家安全政策,從整體上加強對蘇聯的遏製。在此情況下,1950年4月NSC68號文件出台。

文件從一開始就提出了指導文件中其餘部分的兩種假設:第一,自19世紀以來,世界力量的均勢已有了“根本改變”,因此,美國人和俄國人現在已主宰了世界:“新的因素,即不斷產生危機的因素,是世界力量的極化,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奴役社會與自由社會的對立”。跟他們進行對抗的是美國。第二,“蘇聯與以前謀求霸權者不同,支配它的行動是一種同我們完全對立的新的狂妄野心,它企圖先在蘇聯,然後在它所控製的地區行使絕對權力。然而在蘇聯領導人的心目中,要達到上述目的必須大力擴張他們的權力,直到最後消滅反對他們權力的一切有生力量。……蘇聯的目標就是要統治歐洲、亞洲和大片陸地。”因此美國必須作出“新的、命運攸關的決定”。決策的依據首先是國際衝突的意識形態性質和國際權勢的兩極化。它強調當前世界政治的本質是“自由思想”和“奴役思想”、“自由製度”和“奴役製度”的對抗,這種對抗使得世界各地的鬥爭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由於世界權勢的兩極化使它們全都具有全局意義。一個國家和地區對世界政治具有的意義,不僅僅由其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經濟和軍事力量等物質因素決定,也由它造成的心理影響決定。同樣,美國在冷戰中的行動不僅關係到世界物質力量對比,也關係到世界心理力量對比。在任何地方表現得軟弱都會損害美國的威望和可信性,“加劇整個自由世界的焦慮和失敗主義”,鼓勵蘇聯及其盟友進行“零敲碎打的侵略”,造成一係列“逐漸後撤,直至我們在某一天發覺已經喪失了至關重要的陣地”。

文件認為美國有四種行動方針可供選擇:1.繼續執行現行政策。這意味著與蘇聯相比美國仍然處於相對軟弱的軍事地位。2.孤立主義政策。這等於將整個歐亞大陸拱手讓給蘇聯。3.對蘇聯首先發動核打擊。但隻依靠核打擊不可能使蘇聯屈服,在道義上美國國民也難以接受。4.加速增強自由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這是美國應該選擇的道路,由於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對“自由世界”構成嚴重威脅。這一實力雖然可能尚未被蘇聯認為足以發動美蘇戰爭,但確實提供了可用於和平時期的巨大強製力,使蘇聯可以“威脅其鄰國,支持侵略性的對外政策,毫不猶豫地在有利條件下通過代理人進行戰爭”。但同蘇聯相比較,美國的軍事力量嚴重不足,這使蘇聯越發大膽,使美國束手無策。因此必須大力擴充軍備,才能掌握冷戰的主動權,也才能阻止蘇聯發動和打贏熱戰。美國“必須帶頭在自由世界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政治和經濟製度”,“在國家之間缺乏秩序是日益不能容忍的事”。“本綱要的成功全賴美國政府和人民以及全體自由國家的人民認識到冷戰實際上是一場關係到自由世界存亡的真正的戰爭”。

文件最後建議:1.反對同俄國談判,因為目前還不具備迫使克裏姆林宮“急劇改變它的政策”的條件;2.發展氫彈,以應對蘇聯到1954年可能實際擁有的原子武器;3.迅速建設常規軍隊以維護美國的利益而不必進行原子戰爭;4.大量增加稅收,以支付這種新的軍事編製所需要的費用;5.對美國社會實行動員,使美國國民在作出犧牲和保持團結的必要性方麵取得共識;6.在美國的領導下建立一個強大的聯盟體係;7.從內部破壞蘇聯的集權體製,使“俄國人民在這個事業中成為我們的盟友”(注:NSC68,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 April 14,1950, FRUS 1950 Vol。 I, p234-292.)。

自此,遏製戰略成為美國在冷戰中的指導戰略。而此後美國政府的許多戰略和政策包括心理戰略都是以遏製戰略為藍本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