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一 “秀一口”技巧(1 / 3)

模仿是學習語言的捷徑。各人可以根據自身的個性、氣質或喜愛的風格,掌握一種“秀”。隻要有了一個突破口,各種“秀”就會滿嘴開花。模仿的過程也是熟悉“秀”的感覺的過程。當你摸準了這種感覺,一切都會很自然地發生。

(一)聯對秀

1、題解

對聯,又稱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這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是從古代詩歌中的對偶句和文人墨客的集句脫穎而出的。其形式特征有三,即對仗嚴謹,聲律和諧,意境完美。對仗嚴謹,前提是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詞語的虛實要對應,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等;聲律和諧,是講究聲音平仄協調;意境完美,是指其內容或蘊藏哲理,或點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攝取風情,既富詩意,又具畫境。

2、技巧

(1)對聯,在一般情況下,上下聯為一人所創製。

但在古代私塾中,有對課的教學形式。即教師出上句,學生作虛實平仄對應的下句。由此發展而來的一種有趣現象是:在言語交際過程中運用對聯的形式來表述或辯駁,即交際之一方出上句(聯),另一方作出虛實平仄對應、內容貼切或相和或相反的下句(聯)。對聯時的言語交際,話語典雅、簡潔,情趣盎然,韻味無窮,是一種睿智口才的即興發揮,並給人以優美的藝術享受。

(2)運用對聯的方式表述或申辯,除需要有淵博的文學修養、深厚的語言功底、紮實的韻律基本功之外,還必須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這樣才能產生靈感思維,表現出急智口才。

清末革命家梁啟超有一次到武昌講學,拜訪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張自恃位尊爵顯,才高學富,想難為梁啟超。於是,出了個上聯讓梁啟超對:“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話雖說得客氣,但倨傲之情溢於言表。梁啟超的下聯對得很妙:“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梁啟超的口氣,雖然謙恭,然而回答十分得體,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挫敗了對方的挑釁。

3.鑒言

張之洞位尊爵顯,才高學富,出句不凡,江淮河漢四長,長江排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天排第二,而“江夏”正是武昌的古稱地名。這在形式上已很難對上了,其間暗寓著你梁啟超到我的地盤上來,我倆誰第一呢?表麵上是商量,實際上是自傲。梁啟超的對句則高妙:“儒釋道”三教,儒在前頭,“天地人”三才,人排在後麵,而“儒人”即儒士,是讀書人的意思,剛好在形式上對得工整,為儒人,既不敢居於你的前頭,又不敢居於你的後邊,意為伯仲之間,加上自稱“小子”來對“先生”,謙恭而有禮節。在顯示才華的同時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二)進退秀

1、題解

言語交際的過程中,麵對對方的攻擊、刁難、指責和無理的要求,不是直接回擊或回絕,而是先作出必要的退讓,承認其觀點的正確或事實的可信,然後再分析和利用其觀點或事實中對自己有利的因素,從而積蓄力量,反戈一擊,壓倒對方,取得實際的主動權,這就是以退為進的言語策略。

2、技巧

交談或論辯過程中,縱“敵”深入後再據理反駁,就可切斷其後路,給予迎頭痛擊,贏得最終的勝利。

(1)運用以退為進的言語策略,首先要注意態度平和,不急不躁。這樣才能穩定情緒,敏捷思維,找出對方的破綻和對付的辦法。

(2)其次退而有度,要迅即找出並分析對方的破綻,由此借題生發,順勢立論說理,揭示出對方言論的荒謬,取得幽默諷刺的效果。

法官問阿卡斯德:“您是不是在電話裏罵了約翰先生?”

“是的,先生。”

“您是願意去道歉呢,還是去蹲一個月的監獄?”

“我打算去道歉。”

“那好,去打電話道歉。”

阿卡斯德打電話給約翰說道:“您是約翰嗎?”

“是的。”

“我是理查德。今天早晨我們激烈爭論時,我叫您見鬼去。”

“是的。”

“那您現在別去了。”

3、鑒言

叫對方“見鬼去”,恐怕是一個口頭禪,然而對方卻訴諸法律,弄不好還要蹲一個月的監獄,事態十分嚴重,阿卡斯德必須道歉,但是道歉的方式卻是以退為進,承認錯誤,叫對方“別去見鬼”。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約翰先生到底是個什麼人呢?

(三)借題秀

1、題解

人際交往中,借對方的話題,旁及另一事物或闡述另一事理,就稱之為借題發揮。運用借題發揮的言語策略,主要是為了闡明超出所談話題範圍且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觀點和看法,或者是旁及另一事物以回擊對方指責、攻擊等。借題發揮與順題立論不同,順題立論是順著對方交談的話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種觀點和看法是該話題必然、合理、具有內在聯係地延伸的結果,兩者具有密切的關係;借題發揮所闡述的觀點和看法與話題之間並無必然有機聯係,不是順應得出的結論,而是借某個話題為契機,以某個詞、事物或話語表層意思作媒介,講述另外的事情或闡明別的道理。

2、技巧

(1)運用借題發揮的言語策略,一定要做到有準確的針對性,不可無的放矢。

(2)不管是直言闡明,還是委婉表述,都要讓對方清楚地弄懂和領會話語的意思,從而取得預期的效果。

A男士熱愛著B小姐,他向她熱切地表示:

“為了你,我願意替你做任何事情。”

B小姐閃著美麗的眼睛說:“真的嗎?那麼拜托你替我介紹一位比你更加英俊,更加聰明的青年。”

3、鑒言

B小姐借A男士的忠誠表白“願意替你做任何事情”為題,要他幫助介紹一位更加英俊、更加聰明的青年,不僅委婉地表明白己冷冰冰的拒絕的態度,而且給對方出了一個難題,這件事無論如何A男士是不願意去做的。

(四)迂回秀

1、題解

言語交際的過程中,有時為了就某個問題用自己的觀點勸服對方,或者在直言不能達到目的的時候,就往往采用迂回誘導的言語策略。所謂迂回誘導,就是先隱蔽自己的動機,從與交際意圖無關的話題談起,取得雙方的“心理相容”甚至意趣相投的融洽氣氛和精神共鳴之後,再和盤托出本意,從而一舉奪取交際的成功。

2、技巧

英國軍事理論家哈特認為,在戰略上,那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這句話對言語交際具有同樣的借鑒意義。

(1)從表麵看,“迂回誘導”的言語策略走的“彎路”,但由於它體現了避實就虛,乘虛而入,由虛而實的戰略戰術,所以在正麵強攻不下的情況下,往往是一種靈活有效的方法。

(2)在迂回的過程中,交談的內容雖然多種多樣,但起碼要能夠讓對方參與交流,最好是能引起對方的興趣,從而取得心理相容的效果。

(3)運用迂回誘導的言語策略,最關鍵的是,目標一定要明確,對迂回的路線一定要胸中有數,這樣才能步步為營。逐層向目標推進,從而達到目的。

上海某高校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老師去給學生上法語課。這時,窗外陽光燦爛,教室內卻亮著明晃晃的六盞日光燈。老師環視教室,若有所思,一言不發。

學生們看著老師的模樣,都十分詫異,心想:

怎麼啦?發生什麼事啦?這時,老師用法語問大家:“同學們中國富裕嗎?”這一意外而又簡單的問題使大家更覺奇怪。同學們異口同聲地答道:“當然不富裕?”

“那麼,為什麼大白天還要開那麼多日光燈呢?”老師追問。

一句話,使學生們恍然大悟。有幾位同學迅速把燈關了。事隔幾個月後,同學們回憶說:“那天老師兩句簡單的問話,像烙印一樣,至今難忘。”

從那以後,教室裏再也沒發生過大白天開燈的事。

3、鑒言

這位法語老師是采取演繹推理來進行迂回誘導的。“中國富裕嗎?”的問句中包含了這樣的前提:如果中國不富裕,就不容鋪張浪費。這個結論無疑是正確的,所以給同學們深刻的教育和深刻的印象。不過細究起來,這個大前提有一定的漏洞,其中包含有“富裕了就可以鋪張浪費”的意思。正確的說法是,中國即使富裕了,也不應該鋪張浪費,何況不富裕呢?

(五)暗換秀

1、題解

暗換轉移是運用反邏輯的方式構成的言語策略。言語交際過程中,在一般情況下。應遵守邏輯思維的同一律這條基本規律。遵守同一律,就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所運用的同一個概念、同一個判斷、所討論的同一個問題,在含義上必須保持自身的同一。隻有這樣,言語交際才能保持思維的確定性,促使和諧順暢地交流思想。然而,在特定的言語環境中,對於某些不能、不願或不便回答或對方故意刁難的問題,運用暗換轉移的言語策略則不失為一種機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