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間傳奇式人物相聯係的主要表現他們的奉獻精神或傳奇經曆。《嶺南藥俠》裏的神醫老吉,積極為平瘟賑災奔走,以自己的多學救治病人。劇作的原型王澤邦通過自己的探索配製出良藥,並製成涼茶,扶弱濟困,獲得“藥俠”的美稱。武學宗師黃飛鴻同時也是一位中醫,他救死扶傷、濟世為懷,又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己任,所創拳法影響深遠。《黃飛鴻五大弟子》對黃飛鴻及其弟子的英雄事跡加以弘揚,為觀眾心中的黃飛鴻又增添了一些光彩。
另外,也有表現出整體的喜劇傾向的劇作。這類劇作貫穿著輕鬆、詼諧的基調,為人們茶餘飯後增添談資和樂趣。如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主要圍繞紀曉嵐與和珅的鬥智鬥勇展開情節,雖也穿插著很多案件,情節扣人心弦,但對白詼諧幽默,這與曆史上紀曉嵐的性情相符,也與民間對紀曉嵐的諸多趣聞和傳說相符。
與清代相關曆史類電視劇與正史之間的關係從與清代相關電視劇作的內容特點和具體題材來看,與清代相關電視劇的創作,涉及眾多的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和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劇作對人物的塑造和對事件的闡述,避不開已發生的曆史真實以及所形成的曆史評價,這就要求劇作要尊重曆史,從史實入手進行藝術加工。而史書包括正史和野史,都是需要重視、認真擇取的重要參考資料。
正史作為史書中主記某朝之帝王傳記、朝代曆史、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相關情況的種類,多為官修。而以記事、記言為主要內容的紀傳體對於了解人物在曆史中的活動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的紀傳體正史有二十五部,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加之《清史稿》補足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曆史,亦修為紀傳體,沿承了曆代正史的體例和傳統,故入此係統合為“二十六史”。《清史稿》詳述了清代的人物、史事及相關典章製度,是了解清代曆史的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除卻《清史稿》,可以為了解清代曆史提供原始史料的其他史書也受到足夠的重視,劇作對其進行參考的態度與官修正統往往有一致的嚴肅性。比如《清實錄》,作為清代曆朝官修史料的彙編,內容亦豐富完備,是研究清代曆史必須考慮的重要文獻,從其記載中了解重大曆史事件發生的具體背景以及揣摩曆史事件中具體人物的心理、態度等,都對此類電視劇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觀可見的清代相關曆史類電視劇作,其在拍攝依據上,確實做到了以正史類的重要史料為主要參考,多尊重曆史史實,尤其是關於古代帝王及相關眾人的作品,無一例外地參考了《清史稿》。對《清史稿》這一最有參考價值的清朝正史的鑽研,也是劇作對曆史負責和對觀眾負責做出的努力。除了《清史稿》,還有一些散見的史料,都是作為正史記載支撐電視劇的內涵,如《清實錄》、《清史紀事本末》等。帝王係列的影視作品曆來層出不窮,受眾也樂於觀看。在曆史上,帝王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為某個曆史時段的當權者,他們舉足輕重,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影響到整個曆史的發展。當權者的治國政策會產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的社會影響,他的個人舉動關乎國計民生,關乎曆史興衰。基於帝王的這種曆史作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帝王不斷地引起關注,在封建社會時期,後世可以從前朝皇帝的作為中吸取經驗、教訓,以史為鑒在這方麵有很好的體現;而到了21世紀,我們對曆史中帝王的關注,仍然有以史為鑒的功效,對曆史的認識和評價,也能夠增強我們對曆史的了解和尊重,對我們現在的家庭生活、為人處世等都有啟迪。回顧曆史,以史為鑒,劇作的主要參考資料是史料。
如電視劇《孝莊秘史》的情節設置主要參考了《清史稿》中對莊妃事跡的記載,其中涉及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的鬥爭,在此局麵下,莊妃以非凡的智慧和謀略平息了鬥爭,采用折中方案立定六歲福臨為帝,決定了清朝和順治的前途命運,此事在《清實錄》、《沈陽狀啟》與《清史稿·索尼傳》中均有記載。因福臨年幼,孝莊肩負起教導之責,《清世祖實錄》中記載了大段孝莊曉諭福臨“治國之本”的文字:“民者國之本。治民必簡任賢才,治國必親忠遠佞。”對孝莊政治功績的肯定是正史留給後世的評價,電視劇在塑造孝莊形象時尊重曆史對這一人物的整體評價,雖有涉及其個人情感問題的情節,但總體上未影響其在觀眾心中建立的比較崇高的形象。
與清代相關曆史類電視劇與野史的關係與正史相對,野史與正史的區別首先在於非官修,有些為文人出於愛好或理想進行私家編纂的史書,而更多地表現為筆記小說等創作。中國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說法,稗官即采錄民情的小官,所錄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出自稗官的野史類非官方、非正統,采自民間者頗多,文辭上未經過分的雕琢,但亦具有原始性和真實性。班固《漢書藝文誌·小說家》謂:“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野史材料可補正史之疏,有益識見,故雖與正史以及雅文學都有差距,但頗具生動性、靈活性,將這些成分加入電視劇作中,觀眾更為喜聞樂見。
綜觀與清代相關曆史類電視劇作,史料之外的相關文學作品、傳說傳聞等非正統的材料都被或多或少地作為參考依據。這類借鑒包括對各個時期相關材料的選擇,如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關紀曉嵐的故事借鑒了《清朝野史大觀》以及眾多傳說和趣聞;電視劇《乾隆與香妃》中乾隆與香妃之事可參考蔡東藩《清史演義》、《清朝野史大觀》、《乾隆皇帝的香妃》等書,對此均有不少篇幅的描述;另外與香妃有關的文學作品和野史還有蕭雄的《西疆雜述詩》、《王湘綺先生全集》卷五《今列女傳·母儀》等,極為豐富。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帝王和皇族,他們與外界及普通百姓的接觸甚少,在通訊和交通難以與當今社會相比的古代社會,普通的中下層人民雖受到皇帝的統一統治,對皇帝以及相關眾人的生活難以了解,雖然有史官隨時記錄皇帝的言行和政務得失,又有朝廷組織的修史,這些都與普通百姓的生活相距甚遠,在與正史產生巨大距離的情況下,民間對於皇帝產生了諸多的傳說。到今天我們仍然對古代皇帝的生活或經曆有著莫大的好奇心,雖然有相關的史料記載,但對大眾來說,要讀通古時的史書有一定的難度,何況在某些情況下,史書也難以避免地為皇帝及相關之人美化,用隱晦的筆法對待曆史事件。對於電視劇這種依靠視覺傳達信息的藝術形式來說,與帝王相關的題材劇作很難隻從正史中取材,正史對曆史事件的記載並不都是詳細的,有的甚至隻有隻言片語。電視劇在組織情節的時候又需要考慮到造型、表演藝術的結合,太簡單又難成情節,所以劇作要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做擴展,這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