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開展經濟貿易活動(2 / 2)

二、發行支付券

支付券的發行與信用合作社的產生都是為了穩定墾區的金融,滿足化兵為農的需要。支付券的宗旨是本著“互助合作的精神辦理金融事業,借以發展墾區經濟急救及附近墾區人民的生活及金融上的活動為目的,是與其他金融機關專以營利為目的者不同。”其分為存款、放款、彙兌、發行支付券四部分。

支付券是專為發展墾區生產事業而發行的,合作社發行支付券的意義有四點:其一,發展經濟、繁榮金融。為了實現化兵為農的屯墾目的,全墾區各鄉村的經濟組織及金融活動有籌劃的必要。合作社信用部發行支付券正是為發展經濟、繁榮金融的必然辦法;其二,持平利率。銀錢業放款利率極高,而存款極低,這種現象在後套尤為嚴重。信用部發行支付券,提高存款利率、減低放款利率,為墾區全體官兵帶來便利;其三,墾區免費彙兌。彙兌是專為周轉便利、流通靈活而辦的。銀錢業彙兌時貼彙手續等費用不能免,合作社為顧全墾區社員間金融周轉之便利及避免攜帶之煩累,在屯墾區內完全免費辦理;其四,發展生產事業。發展生產事業為建設新農村的必要條件,合作社通過發行支付券,為各墾鄉進行生產建設事業提供便利,為完成屯墾事業創造條件。

為發展墾區經濟、活動新村金融,墾區組織合作社信用部,先後發行一角、五角、一元、五元四種支付券,其價值等於當時市麵上流通的普通鈔幣,並在五原、包頭準備現金、實物兩庫,可兌換市麵上流通的普通鈔幣,並可按市價購取實物。它在價值上與當時山西省銀行和綏遠平市官錢局發行的鈔票相等。1936年國民黨中央銀行統一發行了法幣,並作為全國通用的貨幣,從此辦事處發行的支付券便逐漸退出了市場。

三、開設銀號

1932年8月,閻錫山以開發西北,實行“綏西屯墾”的名義,開設“綏西墾業銀號”。墾業銀號由閻錫山的綏靖公署所經營,以“活動金融、扶助綏西墾牧事業”為宗旨,設總號於包頭,並同時於天津、太原、歸綏等處設立分號。後隨著其業務的開展,總號無形之中移到了太原。開辦之初,僅有資本30萬元,由晉綏財政整理處撥給。業務主要為資助實業、存放款項、儲蓄、彙兌抵押、發行期票、發行兌換券、買賣生金銀。墾業銀號不經營股票、公債買賣。

1936年,閻錫山在歸綏創辦了仁發公銀號,並在包頭市、五原縣、太原市分別成立了仁發公分號。這幾所銀號在表麵上沒有興建房舍,所以很不惹人注意,當時有很多人不知道。該銀號不僅辦理墾區和各地的存放彙兌業務,而且主要是以大量的資金支持合作總社發展貿易,收購綏西地區的糧食、皮毛、油脂、藥材及土特產品。

此外,該銀號在彙兌業務方麵,信譽度很高。墾區的官兵分紅後,往往向各省、市、縣地區兌款,這些彙兌業務完全由仁發公銀號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