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使人之畏不若使愧(2 / 2)

[譯文] 古代治理天下的君主,有的能使別人不忍心欺騙他,有的能使別人不敢欺騙他,而有的能使別人不能欺騙他。象漢文帝這樣的君主,是屬於別人不忍心欺騙的;象漢武帝這樣的君主,是屬於別人不敢騙的;象漢宣帝這樣的君主,是屬於別人不能欺騙的。然而別人不忍心欺騙的,是出於誠意,而別人不敢欺騙和那別人不能欺騙的,僅僅是由於懼怕權威和擔心考核而已。叔勢和考核的效用,有中斷的時候,那麼,人們的不敢欺騙和不能欺騙之心也不能有始有終。誠意的效用是沒有窮盡的,那麼,人們的不忍欺騙之心也是沒有窮盡的。

●吾觀文帝天資長者,允恭淵默,見於躬行之際;不明不德,形於詔旨之辭。其所以尚忠厚、崇名義者,如護元氣,如保赤子,卒能激流俗而起愧心。吏不深刻,俗不告訐,自愛重而惡犯法,務寬厚而恥過失。廉平醇謹之吏,彬彬然盛於當時。非其至誠不息,不忍欺之明效大驗歟!

[譯文] 我看漢文帝是天性寬厚的人,他為人誠信恭敬、深沉不語,這在他日常的立身行事中可以體現出來;他不顯示自己的英明和品德,這在他所頒發的詔書和旨意中可以表現出來。他所以崇尚忠厚和名譽道義,以至於象保護人身的真氣和嬰兒一樣,是因為忠厚之風和名譽道義終究能蕩滌不良的社會習俗而使人們萌生羞恥之心。官吏治事不嚴峻刻薄,民間無揭人陰私之風,人們都自愛自重而厭惡犯法,行寬厚之風而以過錯為恥。廉潔、公平、厚重、謹慎的官吏,文質彬彬,遍於當時朝野上下。這難道不是由於文帝以最誠摯的感情待人,以至於產生了臣下不忍欺騙他的效果的最好驗證嗎?

●若夫武宣則不然。殺戮非不慘,明察非不至,然宮闈之嚴,或者逆節猶露;宗廟之敬,或者包藏禍心。此非臣子之所忍為而為之,況其他乎!威有所不至,察有所不及,彼其欺者未嚐不自若也。嗚呼!武帝刑政滿天下,而不能禁惡逆於廟堂之上。文帝至誠在方寸,而樸厚忠實之風,形見於一時之久。治天下者,亦何貴夫斯人之不敢欺與不能欺耶!

[譯文] 至於漢武帝和漢宣帝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對犯法者的懲罰不是不嚴厲,對官吏的精確考核不是沒有做到,然而後妃宮中盡管控製的很嚴密,有的後妃不守節操的醜聞仍泄露出來;在祭祀宗廟的時候,盡管皇親大臣表現的很恭敬,有的人仍包藏禍心。這不是臣下所忍心做的,而他偏要這樣做,何況其他人呢?權威有達不到的地方,考核有間斷的時候,那些心懷欺詐的官吏未嚐不安然自得。唉!漢武帝的刑法和政令充斥天下,然而不能在朝廷內杜絕叛逆行為。漢文帝的真情實意存在於心中,而樸實忠厚的風氣卻在社會上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如此看來,治理天下的,何必看重此人是否不敢欺騙自己和不能欺騙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