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法不慮其終者必壞(2 / 2)

●太宗平河東,立和糴法。時鬥米十錢餘,草束八錢,民樂與官為市。後物貴而和糴不解,遂為河東世世之患。仁宗治平中,詔陝西刺民,號義勇。又降敕榜與民約,永不充軍戍邊。然其後不十年,義勇運糧戍邊以為常。神宗熙寧中,行青苗之法,雖不許抑配,其間情願人戶,乃貧不濟之人,鞭撻已急,則繼以逃亡。逃亡之餘,則均之於鄰保。溫公亦謂"民知所償之利,不知還償之害",是也。

[譯文] 宋太宗討平河東北漢政權,製訂和糴法。當時一鬥米價十幾錢,一捆柴草八錢,百姓樂意與官府作買賣。後來物價上漲而和糴法不除,於是成為河東地區世世代代的災難。宋仁宗治平年間,朝廷下詔,陝西等地手背上刺字的鄉民,稱為"義勇"。朝廷又頒發敕書和榜文與百姓約定,義勇之民永不充軍戍守邊防。然而此後不到十年,義勇之民輪送糧草戍守邊防是平常的事。宋神宗熙寧年間,國家實行青苗法。雖然不允許官府對百姓強行攤征稅物,但那些願意向官府貸款的人家,大部分都是生活貧困而得不到接濟的人,官府逼債過急,便相繼逃亡。逃亡之後,就把所欠貸款均攤派給鄰裏的農戶。司馬光也說"百姓隻知道貸款的好處,而不知道償貸還款的害處",這話說得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