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大體立則不恤小弊(2 / 2)

[譯文] 東周的地盤,不如春秋時邾、莒等小國大,然而存在於戰國務諸侯相互吞並之間,幾乎達數百年之久。它獨立存在於國勢已經衰落之後,雖然韓、趙、魏三國的勢力較強,但對它仍有所畏懼而絲毫不敢輕舉妄動。秦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侵陵吳、越等國。但是第二任皇帝還沒有坐穩寶座,政權就被手持木棒的平民百姓奪去了,竟然不如衰落以後的東周政權維持的時間長。

●唐讚曰:"高祖之興亦何異?因時而起者歟!雖其有治有亂,或絕或微,然其有天下,年幾三百。可謂盛哉!豈非人厭隋亂而蒙德澤?繼之以太宗之治。製度紀綱之法,後世有以憑借扶持,而能永其天命歟!"

[譯文] 《新唐書·高祖本紀》讚語說:"高祖興功立業,與他人比較有什麼不同呢?他是憑借有利時機而起事的吧!雖然唐王朝政治上有清明安定時期,也有黑暗動蕩時期;有時後繼無人,有時衰微不振;然而它享有天下近三百年的時間。可以說,唐朝的國運夠興旺的了!難道不是人民厭惡隋朝政治的黑暗動蕩而承受了李唐王朝的好處嗎?[唐高祖以後,]接下來就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這個時期所創立的製度和根本大法,後代的統治者作為安邦定國的依據而加以扶持,所以唐王朝的國統能長久地持續下去啊!"

●漢承秦後,民始息肩。蕭何作畫一之法。曹參載清淨之說。後之議者,謂參幸當與民更始之際,不能立法度、興禮樂、為漢建長久之計。不知秦鼎沸亂,息薪為策;秦病煩熱,安形為務。

[譯文] 漢朝取代秦朝政權後,百姓才如釋重負。丞相蕭何製定了統一的、使人容易理解的法令條文。曹參繼任後,繼承道家清淨無為之說[,完全遵照蕭何製定的法令辦事)。後來有人議論這段曆史時,說曹參有幸與百姓一樣正值除舊布新之際,而他卻不能創立法製、振興禮樂、為漢朝建立長治久安之計。議事者不曉得正是由於秦朝政治形勢的動蕩,曹參才采取了與民休的政策;秦朝政治的主要弊病在於使人感到煩躁,因此應以穩定形勢為當務之急。

●漢治之大體,正在於清淨不擾。撫摩其痛癢,勞來其呻吟,與之相生養之具,假其歲月,以極其涵養之功,而返忠厚渾樸之氣。如斯而已。必欲從事於區區之弊,如漢儒所謂改正朔、易服色、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書》、建封禪,果足以救當時之瘡痍凋瘵、輕浮鍥薄之習平?

[譯文] 漢代治國的大政方針,正是在於使國家清淨而百姓不受到侵擾。安撫百姓的傷痛,慰勞百姓的疾苦,教給他們養育自己的方法,並給他們安排一定的時間,以盡其滋潤養育之功,使上古時代的忠厚純樸的社會風氣重新發揚光大。漢代治國的大政方針,不過如此而已。有些人一定要去做那些有損於大政方針的小事,如漢代儒者所稱道的更改曆法、變換服飾的顏色、協調五音六律、為《詩》《書》等儒家經典作傳注、創建祭祀天地的禮儀等等,這些做法果真能補救當時的社會創傷和輕浮刻薄的陋習嗎?

●以文帝之聖,豈不足於建立?奏更法令,循於苟且;請興禮樂,謙遜未遑。方且鎮之以淵默,示之以敦樸,守之以木強敦厚之吏。雖稽古禮文之事缺然,亦略不以為意。豈不曰漢家製度?雖雲未具,而大體不可亂耶!

[譯文] 憑漢文帝的聖明,難道還缺少創建嗎?[大臣]上疏修改法令,文帝卻安於得過且過;[大臣]請求振興禮樂,文帝謙虛禮讓怕來不及。而文帝正要用深沉不語的態度來淡化大臣的興功好事之心,用敦厚樸實的作風給臣下作出榜樣,用質樸倔強寬厚的官吏固守國家的基業。雖然在研習古事和禮儀等方麵存在不足,也不把它放在心上。難道這不是漢朝的製度嗎?雖然說還不夠完善,而它的大政方針是不可動搖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