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示人以法不昔以意(1 / 2)

●田子與隰子登台南望不言,而隰子知其意在於伐宋。齊威公謀於台而口吃,而役人知其意在於伐莒。曹公下"雞肋"之令,而楊修知其意在於退師。上之人舉目搖足,而天下已知其意之所在。是故以法示人不若以意示人。其意在是,其法不在是,則不令而自行;其法在是,其意不在是,則雖令而不從。

[譯文] 田常與隰斯彌一起登台南望並一言不發,而隰斯彌領會他的思想動機在於征伐宋國。齊威王與臣下在高台上謀劃國事時,語言表達較為遲緩,而服役的人領會他的用意在於懲伐莒國。曹操出征漢中時,向部下下達"雞肋"之令,而楊修領會他的用意在於退兵。統治者的一舉一動,天下的吏民就已經領會他們的用意所在。因此,與其讓人們了解法令,還不如讓人們了解統治者的用意所在。統治者的意誌集中在某個方麵,即使在這個方麵沒有成文之法,吏民也能自覺地按照統治者的意誌行事;倘若在某個方麵有成文之法而統治者的意誌沒有集中在某個方麵,吏民也不會自覺地執行。

●漢文帝詔書數下,歲勸民耕殖,而野不加辟。至於示敦樸以為天下先,而富庶之風自還。意之所重,無待於法也。唐德宗即位,用楊炎議,作兩稅法。新舊色目,一切罷之。未幾,刻剝之令,紛然繼出。法雖備具,意常誅求也。人主無不泄之意,而密意常在於所向之(外)[中]天下之人伏其外而窺其中,以其泄而得其密。是故背人主之所令,以陰合其所向,天下之情甚易曉也。

[譯文] 漢文帝多次向全國頒發詔書,年年勉勵人民致力於耕作養殖,而耕地麵積卻並未增加。至於漢文帝力行敦厚儉樸之風給全國的吏民樹立了榜樣。而經濟繁榮的景象自然出現。唐德宗即位後,采納了楊炎的建議,製定了兩稅法。其他各種名目的稅法,一律停止實行。過了不長時間,各種剝削百姓的法令又相繼出籠。法令雖然很完備,但統治者的用意仍放在搜刮民脂民膏這一方麵上。君主的真實意圖沒有不泄露的,而他那秘而不宣的真實意圖往往傾注在他所追求的目標之中。全國的吏民身居朝廷之外而窺測其中的消息,趁君主流露真情時,而獲取君主平時秘而不宣的用意所在。因此人們往往背離君主所製定的法令條文,來暗中投合君主所追求的目標。[這樣看問題,]天下的情理才比較容易明白。

●子之養親也,膾炙以為羞,禮也。蛙蛤以為進,非禮也。父告子以所膳,必曰膾炙,而不曰蛙蛤也。然退而察其親,則蛙蛤之為嗜。為子者何憚而不進之以蛙蛤哉!夫父曰膾炙,而子曰蛙蛤。曷為不(以其所命而以其所不命耶)[以其所不命而易其所命耶]?蓋其所命者飾也,其所不命者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