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不負責任的話不聽,故意中傷的話不傳(1 / 2)

●《易》曰:"亂之所由生也,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莊子曰:"兩喜多溢美之言,兩怒多溢惡之言。"大抵人言多不能盡實,非喜即怒。喜而溢美,有失近厚;怒而溢惡,則為人之害多矣。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夫己輕以惡加人,則人亦必輕以惡加我,以是自相加也。吾見人言,類不過有四:習於誕妄者,每信口縱談,不問其人之利害,於意所欲言。樂於多知者,並緣形似,因以增飾,雖過其實,自不能覺。溺於愛惡者,所愛雖惡,強為之掩覆;所惡雖善,巧為之破毀。軋於利害者,造端設謀,傾之惟恐不力,中之惟恐不深。而人之聽言,其類不過二途:純質者不辨是非,一皆信之;疏快者不計利害,一皆傳之。此言所以不可不慎也。今汝曹前四弊,我知其或可免,若後二失,吾不能無憂。蓋汝曹涉世未深,未嚐經患難,於人情變詐,非能盡察,則安知不有因循陷溺者乎!故將欲慎言,必須省事;擇交每務簡靜,無求於事。令則自然不入是非毀譽之境,所以遊者,皆善人端士,彼亦自愛已防患,則是非毀譽之言亦不到汝耳。汝不得已而友純質者,每致其思而無輕信;友疏快者,每謹其戒而無輕薄,則庶乎其免矣。

--(宋)葉夢得

[譯文] 《易經》上說:"產生亂的原因,語言是階梯。國君在語言上不謹慎就失去大臣,大臣在語言上不慎密就失去生命。"莊子也說:"兩方都高興就會有很多過分誇獎的話,兩方都憤怒就會有很多過分指責的話。"大體上人們的話很多不能全部是實在的,因為人們不是高興就是憤怒。高興起來就說過分誇獎的話,有失厚道;氣憤起來就說過分指責的話,那麼危害就更多了。孟子也說:"說人家不好,知道有怎麼樣的後患嗎?"凡是自己隨意以惡加於人,那麼人家也一定會隨意以惡加於自己,這就等於自己以惡相加了。我觀察別人說話,不外乎四種類型:慣於說假話的人,信口開河,不問利害,想要怎麼說就怎麼說。樂於到處打聽的人,隻因外表相似,因而添油加醋,即使言過其實,他自己還不覺得。沉溺於個人好惡的人,所喜好的雖然是壞人,也要勉強為他掩飾;所憎惡的雖然是好人,也要設計巧加詆毀。為利害相傾軋的人,製造事端,設計陰謀,傾軋唯恐不力。中傷唯恐不深。而人們聽話也不過兩種類型:純樸的人不辨是非,一切都相信,嘴快的人不計利害,一切話都傳。聽這種話不可以不謹慎。現在你們對於前四種弊端,我知道也許可以避免;像後麵這兩種過失,我不能不擔憂。這是因為你們涉世不深,不曾經受過患難,對於人情變詐,還不能完全察覺,因而怎麼知道不會有沿襲舊有的東西而墮落不能自拔呢!所以,就是想要謹慎地說話,也必須省察每一件事;擇交朋友常常務必力求簡要嫻靜,不要有求於事。如果這樣,就自然不進入是非毀譽的範圍了。所交遊的也都是一些友善的品格端正的人,他們也會自愛防患,那麼是非毀譽的話也不會到你的耳朵裏來了。你們不得已而與純樸的人交朋友,每次都要好好想一想而不要輕易相信;不得已而與嘴快的人交朋友,每次都要謹慎警戒而不要輕浮刻薄。這樣也許就可以免禍了。

●墓有銘,非古也。吾已自記生平大略,以授汝等,慰子孫之心,如是足矣;溢美以誣後世,豈吾誌哉。

吾平生未嚐害人,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為利,其情多可諒,不可以為怨,謹避之可也。若中吾過者,尤當置之,汝輩但能寡過,勿露所長,勿與達貴親厚,則人之害己者自少。吾雖悔已不可追,以吾為戒,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