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九月)
●觀人有鈔冊,鈔餘文頗多。自以無實而享盛名,忸怩不寧。
--(癸女五月)
●自古高位重權,蓋無日不在憂患之中,其成敗禍福則天也。
--(甲子三月)
●餘生平於酬酢之際,好察人性之順逆厚薄。京師勢利之藪,處處皆有冷暖向背之分。餘老矣,餘存於心而不能化。甚矣餘之鄙也!
--(己已正月)
●竹如言交情有天有人。凡事皆然,然人定亦可勝天,不可以適然者,委之於數。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積誠而致之,故曰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傘也。
--(癸卯二月)
●是夜思人之見信於朋友,見信於君父,見信於外人,皆絲毫不可勉強。猶四時之運,漸推漸移,而成歲功。自是不可欲速,不可助長。
--(辛亥十一月)
●處逆境之道,惟《西銘》"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勇於從而順命者,伯奇也"等句最為親切。
--(壬子)
●念不知禮、不知命、不知言三者,《論語》以殿前篇之末,良有深意。若知斯三者而益之以《孟子》取人為善、與人為善之義,則庶幾可謂完人矣。
--(己未三月)
●思夫人皆為名所驅,為利所驅,而尤為勢所驅,當孟子之時,蘇秦、張儀、公孫衍輩,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之勢,而孟子能不為所搖,真豪傑之士,足以振厲百世矣。
--(己未五月)
●為人之道,有四知,天道有三惡,三惡之目,曰天道惡巧,天道惡盈,天道惡貳。貳者多猜疑也,不忠誠也,無恒心也。四知之目,即《論語》末章之知命、知禮、知言,而吾更加以知仁。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道也。立者,足以自立也。達者,四達不悖,遠近信之,人心歸之。《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禮》雲:"推而放諸四海而準。"達之謂也。我欲足以自立,則不可使人無以自立;我欲四達不悖,則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達人之義也。孔子所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所雲:"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則識大量大,不知此則識小量小。故吾於三知之外,更加知仁,願與沅弟共勉之。沅弟亦深領此言,謂欲培植家運,須從此七者致力也。
--(己未五月)
●李申甫自黃州歸來,稍論時事。餘謂當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雲: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餘生平作自箴聯句頗多,惜皆未寫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聯雲: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用木板刻出,與此聯意相近,因附識之。
--(己未十月)
●日來心緒,頗覺不自在,殆孔子所謂"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也。"軍中乃爭權勢之場,又實非處約者所能濟事,求其貞白不移,淡泊自守,而又足以驅使群力者,頗難其道耳。
--(己未十二月)
●天下事,一一責報,則必有大失所望之時。佛氏因果之說,不可盡信,亦有有因而無果者。憶蘇子瞻詩雲:"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吾更為添數句雲: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中含不盡意,欲辨已忘然。
--(己未十二月)
●此身無論處休境遇,而"敬恕勤"字無片刻可弛。苟能守此數字,則無入不自得,又何必斤斤計較,得君與不得君,氣誼孤與不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