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尼姑也喝酒
閑話·閑話不閑
在當時的敦煌,不僅寺院和私人大量釀酒,城市中已經有很多的酒家和酒戶。敦煌酒的品種非常多,酒的釀造技術已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敦煌石窟中有世界上最早的蒸餾酒釀造圖。
在敦煌,幾乎每一個社會階層的人都喜歡飲酒。軍政首領、使節、走卒販夫,都是酒店的常客,甚至連和尚尼姑,在麵壁誦經之餘,也會來上幾口。寺院收入的大部分粟都用來釀酒或換酒。
當時,酒已不再是一種飲料,幾乎一切世俗的社會活動甚至一些宗教活動,都少不了酒。如招待使節、祭祀娛神、節令儀式、各種宴會、迎來送往、婚喪慶典等,都必須有酒。
當時,敦煌人在喝酒的時候已經出現了行酒令,那時稱之為“喧拳”。敦煌人的酒量也非同小可,從一些文獻記載計算,那時一些人每日可以飲酒達到六斤至九斤。但是,他們所飲的酒和現在的白酒是不一樣的,大多都是粟酒,酒精含量較低。
(選自《曆史不忍細看大全集》/邢群麟 聶曉晴 編著/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