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與下級矛盾的調解藝術(1 / 3)

上司大量的工作是協調下屬的工作,因此與下級發生矛盾的機會往往很多。處理好與下級之間的關係,調適好上下之間的矛盾,是身為上司能否調動下級工作積極性首先應當考慮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成功的上司無不講究協調上下矛盾的方法和藝術。

1.樹立威信,令下級誠服

上司用自己的行政權力去統帥部下是“力服”;以自己的才華令部下服是“才服”;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使部下自願跟著你走是“德服”。力服隻能指揮人們的行動,隻有以德以才才能征服人心。“德服為上,才服為次,力服為下。”這句格言已成為很多領導者的座右銘。

凡是有建樹的領導者,無一不是以自己的德才在下屬的心目中建立起威信。威信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從精神上統帥部下,通過部下的行動轉化為物質力量。在下屬中樹立威信,著重要做好以下幾點:

(1)尊重下級

作為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隻是社會分工的不同,政治上都是完全平等的。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上司也要尊重下級,隻有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尊重下級具體表現在能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正確評價他們的業績;熱忱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切身利益;以寬宏大度的胸懷諒解他們的某些過失等。

(2)以身作則

凡是要求下級做到的事,上司首先應該做到,隻有以身作則,才能要求下級。俗話說,身教勝於言教。試想一位經常遲到早退的廠長,又如何能夠說服他的工人嚴格遵守勞動紀律。同樣,一位吊兒郎當的車間主任,即使懲罰了某個消極怠工的職工,也不能使他的心裏服氣。

(3)公正處事

無論是對自己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上司處事都要一視同仁,不能有親有疏。處理事情對事不對人,務必要做到賞罰公正分明,隻有對下級做到公平的評價,上下級的關係和感情才能融洽。

(4)言而有信

對自己的下級說出的話要負責,許了的願一定要落實,這是一個上司應遵守的起碼準則,如果信口開河,言而無信,就會在群眾中喪失信譽。因此,上司在對下級說話時要慎重,沒有把握的話一定不要亂說。對於因不慎而說錯的話、辦錯的事,要主動承認錯誤和承擔責任,千萬不能推諉。

2.理智對待和下級的意見分歧

上司和下級產生意見分歧,是工作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各種分歧歸結起來不外乎兩類:一類是下級首先發表意見而上級領導不同意;一類是上級發表的意見下級不同意。究竟誰的意見正確,最終要取決於實踐檢驗,但是在堅持真理的基礎上,一位上級領導者在這類的爭論中也有必要維護自己的威信。因為一個沒有主見、經常改變看法的上級領導是無法得到下級尊重的。

(1)站在主動的位置上處理不同意見

下級首先闡述了自己的意見。而自己雖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觀點並未暴露,這時對方在明處,自己在暗處,主動權自然在自己手裏。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上級的領導者,不宜過早端出自己的看法,而應當首先提問,先讓對方將觀點展開論述,舉出論據,然後選擇弱點追問下去。

最後可能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對方被問得漏洞百出,其論點不攻自破。此時沒有必要具體下個結論否定下級的看法,因為下級也有“麵子”。顯然他在無力回答提問的同時也就明白自己的意見錯了,隻要全盤端出自己的看法,正麵闡述自己的觀點就可以了。但可能出現的另一種結果是,對方對答如流,論據充足,結論嚴謹,無懈可擊。此時作為上級的領導者如果仍然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在不否定對方觀點的基礎上端出自己的意見,但語氣要比較客氣,以商量口吻,例如:“你的意見很好,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你看如何?”或者“我有另外一些想法,你看是否也可以考慮一下?”“我原來的想法與你不同,我們是不是可以交換一下意見?”

總之,要擺出兼收並蓄、取長補短、相互切磋、求同存異的姿態。

(2)變被動為主動處理不同意見

自己首先暴露了觀點,而下級不同意,提出他自己的看法,這使自己處於一個相對被動的局麵。此時最愚蠢的做法莫過於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而辯解,這將把自己置於一個被牽者的地位,一個答辯者地位,討論的中心圍繞著自己的觀點,這是“內線作戰”,使自己處於被動的守勢,即使防守嚴密,也難免出現漏洞,為了填補漏洞,又必然出現新的漏洞,於是最後自己將處於捉襟見肘的境地。

聰明的辦法是以攻為守,“外線作戰”,將爭議的中心引向對方的觀點。此時,上級領導者可以利用自己領導者的地位,采用發問的形式。具體方法與第一種情況一樣,要求對方展開自己的觀點,舉出論據,或讓對方詳細說明反對自己觀點的論據,選擇對方的弱點繼續發問,再根據對方不斷暴露出來的弱點追問下去,以這種方法,化被動為主動。

如果對方在這種發問的攻勢下全線崩潰,則上級的本身觀點不戰自勝。如果對方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則上級領導在要求對方全麵展開不同意自己看法的理由或論據後,宜采取領導者大度的姿態,適當讚揚對方善於思索的精神,但仍不要急於肯定對方的結論,以便留下回旋餘地。例如說:“你的看法很有價值,值得參考。”或者,“這個問題還可以深入討論下去。”這類回答一方麵表現自己的度量,另一方麵又沒有斷絕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