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跨世紀的國際漢學會議(2 / 3)

這次會議,重點是“回顧與前瞻”,回顧有事實作根據,說來是比較踏實的。但在回顧中,也看到近幾十年國際漢學的發展趨向、速度和軌跡。據此前瞻,在新的世紀中,國際漢學一定會得到更大的發展,這是可以斷言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進一步分析之,中國曆史悠久,文化發達,而且有文字記載已曆四五千年,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外來文化,白馬馱經、佛教輸入、小野妹子留學、馬可波羅東遊等等老話,且不必多提。隻說本世紀之初吧,西洋歐洲、東洋日本,就有不少研究中國傳統學問的大名家、重要著述。如瑞典的高本漢、法國的伯希和、日本的青木正兒、英國的李約瑟。像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技史》巨著,在中國國內也很少有人比得上。近百年中,外國人研究中國曆史文化,當然主要是為了了解中國、理解中國。大體可分作三個階段,一是傳教士學習中國文化,翻譯“四書”、“五經”,目的是為了在中國傳教。二是進一步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文獻,作為學術來研究,尤其是上世紀末、本世紀開始,殷墟甲骨文、敦煌唐人寫經發現之後,大部分出土文物被掠奪到西方,西方研究漢學之風更盛。三是中國大陸解放後,國內學人一小部分到了香港、美國等地,加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經濟力量低落,這樣原在法國的國際漢學中心,便自然地移到了美國,而研究的內容也大為擴充,其研究內容,除傳統古典曆史文化外,更注意到了近代中國。美國各大學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間,培養了一千多位研究漢學的博士,其中不少人都是研究現代中國的,如以研究沈從文作品著名的金介甫博士。這種以研究現代中國人著作而得博士學位的情況,在本世紀前期的國際漢學界是沒有的。

“漢學”一詞,在我們國內,應該說是不適用的。我們雖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本國文化,由傳統到現在,它是延續著的。何況現在國際上“漢學”一詞的涵義,就是“中國研究”的意思,因而國際漢學的根本和源泉,還在於中國國內。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即國際漢學是中國研究,目的在於了解中國、理解中國。而中國國內學術界、學人,也必然要了解國際漢學研究、理解中國的情況,這才能更好地理解本位文化的重要國際地位——傳統的和現在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堅定弘揚本位文化的信心。可惜的是,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國內大陸學術界一般人士,對這方麵了解的太少了。我有幸參加了新加坡國立大學這次盛會,並拜讀了與會者一百四十來篇論文,使我眼界大開,了解了一些國際上的漢學研究情況,不由地產生了一種感想:世界那麼多國家的學者,都在研究中國傳統曆史文化,我們不是更應該重視學習我們自己的傳統曆史文化嗎?

國際漢學研究,在本世紀後期,遠遠超過了本世紀前期。歐美、日本不說,就以遙遠的澳大利亞來說吧,自五十年代中期,悉尼大學就成立了東方研究所,提倡漢學研究。目前則有澳洲國立大學、麥克理大學、墨爾本大學、馬納西大學、阿特裏大學、昆士蘭大學、葛禮菲大學等多所,均設有中文係或中文課程,以中國文字、語文講讀,以中國書籍作為研究課程。這樣廣泛的漢學學習和研究,在本世紀前期是想象不到的。國際漢學自本世紀初,發展到本世紀末,已經是這樣的情況了。那麼下世紀如何呢?這就是會議所說的“前瞻了”。可惜的是:這次“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會議”所提交的一百四十多篇論文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回顧”的,“前瞻”的似乎極少。但是了解了它的過去、現在,也可以預測到它的未來。如果簡單地問一句:下世紀國際漢學研究的情況如何呢?那回答是肯定要大大發展的。原因有三,不妨簡述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