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年商務舊話(2 / 3)

日股收回,夏瑞芳遇刺。商務稍經周折,後經陳叔通先生建議,成立總務處,統管編譯、印刷、發行三項主要業務,這樣營業有了更大發展。一九二○年,增資為三百萬元,一九二二年,又增資為五百萬元,成為資金最足,人才最多,影響最大的印書館。其後若幹年間,中華雖亦步亦趨,始終略遜一籌了。商務出教科書最賺錢,中華出教科書發行量也很大,可謂旗鼓相當。可是編譯所英語函授部周越然編的《英語模範讀本》,一下子風行全國,幾年中發行逾百萬冊,為商務不知賺了多少錢,中華就缺少這樣一套影響全國、影響一個時期的名教材。據資料在較長時期內,教科書發行,商務占五成六成,中華隻占四成,其他小書局合占一成。商務有幾大雜誌:前期徐珂、後期杜亞泉編的《東方雜誌》,出版幾十年,成為本世紀前期最有影響的綜合雜誌。還有適合青年學生讀的《教育雜誌》、《學生雜誌》,發行量也廣,影響也大,時間也很長。前後發行了十幾年的《婦女雜誌》,當時影響也極大。還有早期是鴛鴦蝴蝶派重要陣地、後由沈雁冰主編的《小說月報》,成為新文學運動最早團體“文學研究會”的上海陣地。後又出版專刊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小說世界》。這些有時代影響的雜誌,也是商務的重要出版項目,中華都沒有。商務著手編輯大型辭書是很早的。編譯所國文字典委員會方叔遠先生(名毅)主持編輯的《辭源》,是我國近代最早出版的大型綜合辭典。出甲、乙、丙、丁等四種大小不同版本,甲種本還有線裝本,分裝兩函。丙種本兩巨冊精裝,燙金鄭孝胥題的書名,銷路最廣,在二三十年代間,全國幾乎所有小學教師以上的知識分子案頭,都備有一套。

我在二十年代末,記事時,就看到父親書桌上那套《辭源》,後來隨著年齡增長,學會查閱,常常看最後一頁主編、編輯的名單,編輯第一名就是“方毅”,而在解放後一九五四年冬才在南京清涼山後有幸認識他老人家,當時已六十多歲,一見麵就問我讀完“二十四史”了嗎?我說沒有讀過多少。老人一板臉便說:“沒有讀過‘二十四史’,算什麼北大中文係畢業的?”真有如佛家當頭棒喝,迄今老人神情,還曆曆在目前,這就是當年老輩學人的風格,現在人是很難想象了。在大型辭書出版上,中華書局急起直追,編出了質量比《辭源》稍好的《辭海》,但那已是十來年後的事了。商務印書館,幾部重要的大型書,迄今為止,仍然不能不說是空前的,也仍然未能有哪家出版社超越它。這就是《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叢刊》、《叢書集成》、《萬有文庫》等巨型書。分別簡單介紹之。《百衲本二十四史》,是張元濟先生一九二七年著手策劃的,選當時京、滬各家最好舊藏本正史,如瞿氏景祐(宋仁宗年號,一○三四年)本《前漢書》、元版《三國誌》等等佳刻,張老自校,影印出版。因其用各種版本,有宋、元、明刻,彙總印刷出版,如同和尚化緣各種小塊布縫的百衲衣一樣,所以叫《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叢刊》,按中國傳統經、史、子、集四部編目方法,統一編輯影印中國古書,有初編、續編、三編,印書過千種,均由張老親自策劃,親自校閱。

我架上有“叢刊”本《清波雜誌》、《揮麈錄》二書,一借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宋刊本影印,一涵芬樓藏汲古閣影宋鈔本影印。書後都有張菊老跋,說明此書祖本之流傳情況,且有“校勘記”,如《清波雜誌》之校勘記,有十七頁,二百六十條之多。可見《四部叢刊》各書之質量,現在沒有,未來恐怕也不會再有了。因為恐再不會培養出這樣的“翰林學士”,精通中國古籍舊學的專家了。而且《四部叢刊》最初所出都是毛邊紙或白綿紙線裝本,未來誰還看這種書呢。不過《四部叢刊》也出過灰色封麵報紙平裝本,那是廉價本了。《叢書集成》是把各種叢書彙編統一印成小開本,有影印本,大多為排印本,“初編”共收書四千一百零七種,四千餘冊,因抗戰軍興,未出齊。近年已歸北京中華書局重印,已出齊了。中華書局在三十年代初,因見商務《四部叢刊》出版,也出版了以連史紙、長仿宋印刷的《四部備要》,生意也不錯,當時分甲、乙、丙、丁等四五種,價錢依次遞減。我家當年買的是丁種,收書同丙種一樣,隻少“二十四史”,因家中早買了《百衲本二十四史》,所以隻買了丁種。上麵所舉這些大部頭書,都是有關中國舊學古籍的,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根本。至於《萬有文庫》,那就是包羅萬象的了,既有中國古書,也有翻譯的世界名著,文史類雖多,也有不少科普讀物,統一開本、封麵、道林紙印刷。現在京、滬各地,舊書店中還常見到零本《萬有文庫》。其他大部頭書尚有《續藏經》、《正統道藏》、《四庫珍本》、《北京圖書館藏善本叢書》等,不一一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