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旗”武事盛衰在《紅樓夢》中的反映(1 / 3)

明代末葉,遼東長白山一帶,崛起一股以滿族為中心的軍事力量,組成“八旗”的體製,組織嚴密,講求武事,勢力逐漸擴大,構成明朝政權東北方麵的一大威脅。後來趁著明朝政權的腐敗和李自成攻陷京城的機會,經吳三桂勾引,滿族軍事力量入關,從而開創了清代近三百年的統治中國的局麵。

清初,滿族統治者以“八旗”為中心,竭力講求武事,重視軍事教育。《清史稿·世祖本紀》記順治十年:三月戊辰,幸南台較射。上執弓曰:“我朝以此定天下,朕每出獵,期練習騎射。今綜萬機,日不暇給,然未嚐忘也。”順治十四年正月,又記福臨的“上諭”道:我國家之興,治兵有法。今八旗人民,怠於武事,遂至軍旅隳敝,不及曩時。這都說明清初最高統治者對於“八旗”的武事,是極為注意的,尚武精神在“八旗”人丁中還較廣泛地存在著。但是後來承平日久,習於晏安,費力氣習武事的人越來越少,而圖享受,擺譜兒,講求吃、喝、玩、樂的人越來越多,等到鴉片戰爭之後,“八旗”、“綠營”的軍隊一觸即敗,“八旗”子弟大多數隻剩下玩鴿子、鬥鵪鶉、養蛐蛐、哼二簧、唱八角鼓的水磨功夫,早年那種拉硬弓、騎烈馬的尚武氣概,再也找不到了。這一轉變過程在《紅樓夢》中都有真實的、生動的反映,主要反映在“騎射”、“射鵠”、“打圍”等幾個方麵。現在根據《紅樓夢》的內容和曆史上的一些情況,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先說“騎射”:

《紅樓夢》第二十六回寫寶玉病愈之後,出來在園中閑逛,順著沁芳溪走來,突見山坡上兩隻小鹿箭也似地跑來,正自納悶,隻見賈蘭在後麵,拿了一張小弓兒趕來,寶玉道:“你又淘氣了,好好兒的,射他做什麼?”賈蘭笑道:“這會子不念書,閑著做什麼,所以演習演習騎射。”

這兩句對話不隻是在文字上生動活潑,而且是很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曆史事實,即“騎射”二字在小孩口中隨便說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實際背景的。那就是在清代,尤其是清代前期,對於騎射是十分重視的。在旗人中,製度規定:親王、貝勒以下,要年滿六十,才免去騎射練習。對於皇子從小就要訓練騎射。福格《聽雨叢談》中“尚書房”一條記雲:皇子年六歲,入學就傅……每日皇子於卯初入學,未正二刻散學,散學後習步射,在圓明園,五日一習馬射,寒暑無間。又記雲:每日功課,入學先學蒙古語二句,挽竹板弓數開……散學後晚食,食已,射箭。從福格的記載中,可知皇子在宮中尚且從小學習騎射,何況一般的旗人權貴之家,自然更要練習。因此在賈蘭口中所說的騎射,並非泛泛之詞,而是當時的實際生活。

所謂“騎射”,騎是騎馬,射是射箭。騎馬因為在當時生活中更為廣泛,所以《紅樓夢》中寫到騎馬的地方很多。就以寶玉那樣的人說吧,現在看書的人總覺得他是一個文弱的公子,卻沒有注意到他實際上也是一個很熟練的騎士。在第四十三回中作者對他的騎術作了很生動的描寫:先寫他“一語不發,跨上馬,一彎腰,順著街就下去了”。這個“一彎腰”,正是寫他一提嚼子,身子往下一壓,跨下一用力的熟練的馬上功夫。所以下接“越發加了兩鞭,那馬早已轉兩個彎子,出了城門。焙茗越發不得主意,隻得緊緊的跟著。一氣跑了七八裏路出來”。這是寫寶玉的馬跑得快。後麵又用焙茗的話寫道:“二爺好生騎著,這馬總沒大騎,手提緊著些兒。”又說明這匹馬幾乎是生馬。如此上馬熟練,奔馳迅速,又是生馬,三者加在一起,就更顯出寶玉騎術的高超了。這對於沒有一點騎射訓練的人說來,是很難辦到的,說明寶玉是有過這種鍛煉的。

清代對於旗人騎馬一事,是有明文規定的。《清史稿·輿服誌》載:滿洲官……貝勒、貝子、公、都統及二品文臣,非年老者不得乘輿,其餘文武均乘馬。對於漢官則無此規定,一般都可以坐轎,有時甚至還有特別通融的地方,這裏舉一個林則徐的例子。《林則徐集·日記》中記他道光十八年放欽差大臣召見時道:十一月十三日“蒙垂詢能騎馬否?旋奉恩旨在紫金城內騎馬”。十四日“寅刻騎馬進內……蒙諭雲:你不慣騎馬,可坐椅子轎”。於此一例,亦可見清代在騎馬一事上,對滿、漢官吏的不同要求,其原因就是特別重視“八旗”有關武事的訓練。所以《紅樓夢》中描寫的賈寶玉等人都有一些騎馬的功夫,這是有其曆史背景的。

“騎”之外,再說說“射”。清代所說的練射,不是從娛樂或從鍛煉身體的目的出發,而是另有意義。從國家講,其目的是為了武備,為了軍事訓練。從個人講,其目的是為了顯顯“八旗”家世精神,或是為了下武場,考武舉人、武進士。前者都是滿人,後者多是漢人。“八旗”的組織,本來是以軍事為主的。清代前期,講求騎射,皇室本身,也不例外。乾隆做皇子時,就從貝勒允禧學射,從莊親王允祿學火器。乾隆四年,十一月行大閱禮,連發五矢皆中的。(均見《清史稿·高宗本紀》)道光做皇子時,跟著乾隆打圍,親手射死過奔跑的鹿,受到乾隆嘉獎,賞花翎,黃馬褂。(見《清史稿·宣宗本紀》)於此均可見清代前期統治中心對武事的重視,和皇子、皇帝射箭的功夫。

當時一般射箭,武功訓練,都是按照武科的考試要求,由基本功練起的。主要的就是步射、馬射、舞刀、掇石等科目,據《清史稿·選舉誌》記載,武場考試項目如下:首場馬箭射氈毬,二場步箭射布侯,均發九矢……更定馬射樹的距三十五步,中三矢為合式,不合式不得試二場。步射距八十步,中二矢為合式。再試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開滿,刀舞花,掇石去地尺,三項能一、二者為合式,不合式不得試三場。這是武科考試外場的內容,前引福格《聽雨叢談》所記皇子的騎射訓練,也是步射、馬射、挽竹板弓等,基本上是一致的。弓的強度是以“力”計算,八個力以上的弓是硬弓,一般綠營勇壯、射箭練習是不用的。練習射箭的成績,一看能拉開幾個“力”的弓,二看能射中多少次“的”。《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寫賈母問賈珍說,寶玉的箭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