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潛能:靈學活用
學以致用是要求我們要把所學的東西用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麵。學習是一種改造思想的行為,但卻不是脫離實際,陷入空想。
關於學習的目的,我國文人曾做過總結,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國知識分子,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誌向不小。他們希望一旦學有所成,便希望可以為國出力,為民效勞。所以,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行”,就是學以致用。
一個人,擁有再美的理想,也必須立足於現實;脫離了現實,隻能結出失敗的苦果。所謂“致用”,除了將知識用於生活之外,還要學會變通。生活總是在變,知識自然也要隨之而改變。知識的最終來源就是生活,若脫離了生活,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知識也要高於生活,隻有這樣,才會在生活中指導我們的行動。
當今這個社會,有許多年輕人,往往有一種偏見,認為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表麵上是這樣,但是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生活在考場上,生活在學校裏。我們在生活,也在成長。我們會漸漸地離開學校,步人社會,而我們所學的東西也應該隨之運用到生活中去。所以,知識會是我們一生的財富。
學習可以用於自身的改善。有句話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說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我們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就算穿得普普通通,也會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而一個沒有什麼修養的人,就算渾身都用黃金包裹起來還是會讓人感到鄙陋。有錢有知識,我們稱之為富人;有錢沒知識,我們稱之為暴發戶。改革開放後,曾經出現過不少的暴發戶,但是如今,這些人卻幾乎銷聲匿跡了。暴發戶的形成,自然有其曆史的原因,他們通常都是膽子很大,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所以他們也就在別人還在猶豫之時抓住了機會,讓自己“也過一把癮”。但是,商場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戰場,他們的膽量可嘉,但他們的知識卻不足,於是,在“過了一把癮”之後,也就銷聲匿跡了。他們的財富也漸漸被那些有頭腦的人搶去。所以,現在你幾乎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它不僅可以陶冶你的情操,還可以讓你經受住任何的考驗。
學習可以治國,可以平天下。江山都是馬上的皇帝打下來的,但所有打下江山的皇帝都明白,他們可以騎馬打江山,但卻不可以騎馬坐江山。隻是秦始皇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堂堂大秦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滅亡了。曆代君王,都很重視知識的作用,隻是元朝的統治者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元朝在辛辛苦苦開辟了那麼大的疆域之後,沒有多久就壽終正寢了。曆朝曆代的明君,他們的共通點就是認識到讀書對治世的重要性。唐太宗李世民就在正殿的左邊設置洪文館,選拔有學識的人兼任學士,而自己一有時間就領著這班學士到內殿,談古論今,研究治世之道。所以,才開創了“貞觀之治”。
古代也有不少的有識之士,因不滿時局而歸隱山林,空讓自己的抱負化為幻影。這自然有其曆史的原因,我們也經常讚其清高、讚其傲骨。但是也不禁為其扼腕歎息,如果他們將其學識用到治國上,可能又會給萬民造福了。所以,學以致用,將你的知識還有你的智慧與行動結合起來,那麼,你定會創出輝煌的成績。要想適應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必須努力學習。而且要學會學習的方法。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習能力是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能力。是未來新一代成功人士的第一特質。
3.知識就是力量
有一個小故事。一個虔誠的信徒,夜間行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個神秘的聲音響起:“彎下腰,多撿一些石子,會對你有好處的!”信徒決定執行這一指令,便彎腰撿了幾個放人口袋中。第二天他把這些石子拿出來看時,原來竟是一顆顆光彩奪目的鑽石。他立即後悔莫及:昨晚為什麼沒有多撿幾顆呢?
我們的學習也是如此。當我們長大後,才發現以前學的科學知識是珍貴的寶石,但同時也會覺得可惜,因為我們真正可以好好學習的大好光陰已經被我們在無知中白白浪費了。
我國古代有首小詩,就是用來勸學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隻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李嘉誠這個名字在華人中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華人中的巨富,他有著傳奇般的經曆。他之所以能夠成功,自然有其性格上的許多優勢值得我們借鑒,但我們最應該學習的還是他對知識的那種態度。李嘉誠曾經說過:不會學習的人就不會成功。他一直都很尊重知識,直到現在,他雖已有了萬貫家產,但仍然堅持不懈地學習,如饑似渴地吸收各種各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