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是驚人的。昨天的知識,今天可能就已陳舊,如果不學習,將會成為新的文盲。不是隻有校園裏的教育才是學習,畢竟校園裏的教育隻是你生命中的一個階段。學校教育的目的,隻是為你走出校園後在社會上學習、在工作中學習奠定一個基礎。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我們的祖先,也有著優良的學習傳統。
抱樸子曾這樣說:“周公這樣至高無上的聖人,每天仍堅持讀書百篇;孔子這樣的天才,讀書到‘韋編三絕’;墨翟這樣的大賢,出行時裝載著成車的書;董仲舒名揚天下,仍閉門讀書,三年不往園子裏看一眼;倪寬曾經耕耘,一邊種田,一邊讀書;路溫舒截蒲草抄書苦讀;黃霸在獄中還師從夏侯勝學習;寧越日夜勤讀以求15年完成他人30年的學業……詳讀六經,研究百世,才知道沒有知識是很可憐的。不學習而想求知,正如想求魚而無網,心雖想而做不到。”
他們這樣的聖賢還如此好學不倦,我們常人怎可鬆懈呢?
還有人認為,隻有青年時期才是用來學習的,成年以後,已經不再是學習的時期了,到了晚年就更不適合學習了。其實不然,我們隨時隨地都有學習的機會,我們不應該讓這些機會白白溜走。隻要有時間,有機會,就要盡量去努力學習,盡量提高自己。
人的一生,無時不在學習。社會就是一所大學校,我們所遇到的人,所接觸到的事,所得到的經曆,都是這所大學裏最好的學習資料。隻要我們能做個有心人,那我們在每一天、每一分鍾裏,都可以吸收到很好的知識。終生學習在過去似乎是一種人生的修養,而在今日,它卻成為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手段。學習,已成為我們一輩子的事。
卡耐基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隻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夕卜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所以我們要將學習的知識有效地運用到生活和實踐中去。這樣才能發揮學習的效用。
2.自動自發地學習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很好的經驗總結:學以致用。孔子學說的正統學者都認為讀書是為更好地做人、立身、處世,其目的是學以致用,隻有這樣,讀書才能有益於自己,有益於世界。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句話道出了人的一個秘密,即人都是有其局限性的,但人卻又總是希望能夠超越其局限性。莊子說到人,稱其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其有涯之身而求無涯之識,就有難處。讀書和行路或許可以在這有涯與無涯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或許隻有把行路與讀書結合起來,我們才會對這個社會、對我們的人生有更好的、更準確的理解。
我國的知識分子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抱負不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學有所成之後,都期盼著能有機會一展宏圖,施展自己的才華,來造福蒼生。這一學習目的的追求,就把學與行聯係了起來。
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範仲淹在童年時期,就酷愛讀書。由於家境清貧,上不起私塾,10歲時住進長山禮泉寺的僧房裏發憤苦讀,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結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幾根鹹菜,就著吃下去。這就是後世傳為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
廟裏的老火頭僧,很佩服範仲淹這種精神,時常稱讚他。範仲淹說:“一個人如果不讀書,隻知飽食終日,貪圖安逸,那種生活是毫無意義的。”
範仲淹為了開闊眼界,尋訪良師,增進學識,便風餐露宿,千裏迢迢來到北宋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了著名的南都學舍,他晝夜苦讀,“未嚐解衣就枕”。在冬夜裏,讀得疲倦時,他就用冷水洗洗臉,讓頭腦清醒過來,繼續攻讀。
同學中,有一個是南都留守的兒子,看到範仲淹“忘我攻讀”,隻吃點粥,很是感動。回家對他父親講了這件事。留守感慨地說:“這是個有大誌、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饌送給他吃吧。”過了幾天,留守的兒子發現範仲淹根本沒吃他送的食物,就責備他。範仲淹答謝道:“我並非不領令尊的情,隻是多年吃粥,已成習慣,如食此佳食,恐怕將來吃不得苦。”範仲淹勤奮苦讀,終成一代文學大家。之所以學,是因為知不足;知不足,所以才可以進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勤學不輟,博采眾家之長,不斷進取,才有可能出人頭地。
我國曆代帝王中,勤學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康熙皇帝就是一個典型。康熙在曆史上被稱為“聖學高深,崇儒重道”,是中國帝王中學識最淵博的一個。他年輕時讀書讀到嘔血,其進步速度也很快,一位博學的國師因認為自己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教給他了而告老還鄉。在他繼位後還專設了南書房,有空就潛心學習,鑽研問題。
由於他勤於學習,故而知識淵博,學貫中西,文武雙全。因此熟悉經史,深悉治亂之道。他接受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的教訓,反對殺掉那些主張撤藩的大臣。料到“撤也反,不撤也反”,毅然下令撤藩,終於平定了“三藩”。進而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統一台灣,平定噶爾丹之亂,抗擊沙俄侵略以保衛祖國,從而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他雖稱守業,卻實是清王朝的開創者之一。因他“崇儒重道”,能繼承前代賢王的治國經驗,勤政愛民,發展生產,鋪就了“康乾盛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