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生態價值觀教育也有助於培養大學生平等、博愛、寬容的心態。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是主體。獨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對待他人的態度上,寬容性較差。獨生子女的價值觀取向上與人類中心主義有類似的地方。人類中心主義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把人作為支配者,認為人是價值的起點和核心,人是中心。人類中心主義是人在自然界主體地位張揚的結果,是人的能動性空前膨脹的產物。而生態價值觀則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人類應該尊重自然界的法則,承認自然,包括動物應該享有的權利。生態價值觀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相比較是一種平等、博愛的價值觀,是一種需要人類有寬容博大的胸襟才能確立的價值觀。人與自然是平等、友善、互吸、共存的關係,這與人的主體地位並不矛盾,尊重生態環境並不排除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因為自然生態環境也是在運動中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相對平衡的動態發展過程。尊重自然、建立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關係,是人類生態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因此,生態價值觀念的教育有助於當代大學生形成平等、博愛、寬容的心態,有助於當代大學生破除自我主義,平和地與他人、與社會交往。
再者,生態價值觀的教育還有助於淡化市場經濟下功利主義影響,有助於大學生對精神追求的崇尚。改革開放以後功利主義價值觀對我們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也不例外。受市場經濟負麵效應的影響,一部分大學生放棄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價值主體的唯我化、價值取向的功利化、價值評價的利己化明顯,在許多方麵表現出急功近利,重物質追求和物質享受,輕視精神追求的傾向。生態價值觀不僅要重建自然生態的平衡,而且深層次地是要建構人的精神生態和人格生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整個生態的和諧。生態價值觀不僅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新的覺悟,而且是整個人類的精神覺悟。“誰要真正認識、描述生命之物,先得尋找精神的本質和歸宿,如果缺乏精神溝通,那它就沒有得到生命的全部。”
不僅如此,生態價值觀教育還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群體意識、社會責任感。當前,我們應該認識到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固然重要,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對個體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同樣必不可少。生態價值觀的培養是當代群體意識、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時代體現。當代的環境和資源問題使人類深刻地認識到地球是一個整體,地球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在地球這個巨大的生態係統中,人和自然都是這個生態係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會製度的人們之間應該追求共同的相互支持的目標,發展共同的責任感,以實現人類的持久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能源、和平、發展等問題,都要求人們樹立群體意識,甚至全球意識,方可能妥善解決。當前培養有能力、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成為世界各國德育的共同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培養人的教育,培養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人的教育。綜上所述,生態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當代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現實中,我們如何在生態文明的視域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態價值觀和日常行為生態化是關鍵
海涅說:“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走在暴雨之前。”要把生態文明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首先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要樹立生態價值觀,培養生態覺悟。生態覺悟的實質不隻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反省,更深刻的是對世界的合理秩序,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對人的行為合理性的反省。我們可以通過宣傳和教育手段,發揮思想政治課主渠道的作用,彌補大學生科學知識的缺乏和對生態環境的無知。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係列與生態有關的實踐活動,樹立和強化生態價值觀念。我們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展示人與自然關係在當代的惡化,展示自然對人類的報複,展示當代人類生存中遇到的生態問題等,有條件的話我們還可以通過參觀,實地感受現實生活中的生態問題,加強生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