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革開放30年與價值論倫理學的發展(3 / 3)

價值哲學的基礎理論,可分為價值的存在論、本質論、認識論、評價論、選擇論、創造論、實現論等基本問題來研究。僅從主客體關係,包括實踐關係、認識關係、價值關係出發理解價值本質的觀點,隻能揭示價值觀形成的形而下依據,即理性的、科學主義的依據,而不能揭示價值觀形成的非理性的、人文主義的形而上依據。價值問題本來就不是一個純科學的問題,而是一個人文的、信仰的問題。價值哲學要研究價值一般,也要研究價值特殊。所以,價值哲學的實踐應用部分,可分為經濟價值論、政治價值論、文化價值論、民生價值論、環境價值論、科技價值論、生命價值論,等等。很顯然,價值論倫理學也可據此方法來區分道德價值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研究。

道德價值雖然有客觀性,但從曆史上看其地位也是變化的。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價值觀體係中,道德價值是居於中心地位的,政治、經濟、法律、文藝、信仰等一切價值好像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道德價值的實現。中國曆史是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進入近代的,與此相聯係,中國人在接受西方科技知識價值觀的同時,使傳統的道德價值觀日益邊緣化,但是,科技知識價值觀並未隨著道德價值觀的衰落和邊緣化而在中國立即建立起來。首先取代道德價值中心觀的是政治價值中心觀,特別是在民族、民主革命及建國初期,政治價值高於一切的觀念一度很流行,道德隻是在有助於政治革命的意義上才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因此,道德價值被政治化。到了改革開放時期,科技價值觀和經濟價值觀才對政治價值中心觀形成了一定衝擊,人們看重和追求的是科技價值和經濟價值,道德價值仍處於邊緣化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曆史條件對人們價值觀體係的影響作用。我們今天認識道德價值,也不能脫離自己的時代背景。

五、明確認識當代中國價值論倫理學的研究重點、學術任務和曆史使命也是很重要的

當代中國價值論倫理學的研究重點應該是:(1)在善惡觀方麵,要重點研究道德的本質、屬性和特點;道德的起源、發展和規律;道德的結構、功能和價值以及樹立社會主義善惡觀問題。(2)在義利觀方麵,要重點研究道德原則、道德規範、道德範疇和樹立社會主義義利觀問題。(3)在知行觀方麵,要重點研究道德修養、道德教育、道德評價和樹立社會主義知行觀問題。(4)在榮辱觀方麵,要重點研究道德心理與榮辱觀念、道德準則與榮辱觀念、人生觀與榮辱觀,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問題。簡言之,價值論倫理學要圍繞什麼是道德價值觀以及怎樣理解和實踐道德價值觀的根本問題展開。

當代中國價值論倫理學的學術任務應該是:(1)認識道德現象。就是要認識道德現象的各個方麵和層次,揭示道德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建立關於道德的知識和理論體係,對人們進行倫理文化和道德知識的教育。(2)建構道德體係。就是要為社會建立道德標準和道德理想的價值信仰體係,對人們進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3)指導道德實踐。就是要通過知識性、理論性的探討教育,滲透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教育,不持推卸責任的價值中立態度。在我國現時代,既要繼承、傳播全人類的一切優秀道德文化遺產,又要著力探討和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文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當代中國價值論倫理學的曆史使命應該是:(1)培育人文素質。在全麵提高中華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大力加強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在內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時代賦予倫理學的基本任務之一。(2)傳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黨和國家的基本方針。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作為研究道德現象和道德觀念的倫理學,決不能忘記自己傳播精神文明的曆史使命。(3)構建和諧世界。構建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是當代中國的理想目標。這個理想目標蘊涵著深刻的倫理精神及其價值觀念。倫理學要圍繞這一理想目標開展工作。(4)創造幸福生活。道德理想與社會理想從來就是結合在一起的。美好的社會理想決定著我們必須追求美好的道德理想。為美好的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而努力奮鬥,是各門學科的共同任務,更是倫理學的曆史使命。

超越“是”與“應當”之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