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曆史唯物社會發展論從人的實踐活動的內在構成中把握社會曆史的必然性及其發展動力
如何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與動力問題,始終是社會曆史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馬克思主義之前,在曆史必然性問題上,存在著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的對立。非決定論誇大曆史事件中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完全否定曆史的必然性。它認為,人的知、情、意是絕對自由、不可捉摸的,由此支配的人的活動所構成的曆史事件,就不可能具有重複性的特點,因而,曆史隻是各種偶然事件的堆砌,無規律可循。曆史決定論則肯定曆史存在著必然性。由於受到17、18世紀自然觀的機械決定論影響,這時的曆史決定論占統治地位的是機械決定論。它認為,一切現象都不是沒有原因的,新形成的結果又成為後一現象的決定性原因,因果關係具有普遍性和決定性的意義,而且這種因果關係都可以采用一定的函數關係表達,它是線性的。同樣,社會運動也不存在偶然的作用,曆史是機械的發展過程。與此相對應,機械決定論從曆史構成的純物的方麵探求曆史發展的動力,而非決定論則把曆史發展的原因完全歸結為抽象的人的意誌作用。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辯證的曆史決定論,它認為,曆史的必然性不是外在於人的實踐活動的先驗的、預設的東西,而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綜合性的基本趨勢。這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理解社會曆史發展,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揭示和把握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把人與世界的關係還給人自身,揚棄了用外在於人的力量說明社會曆史發展的動力的決定論和非決定論。就此,馬克思曾明確地指出:曆史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從一定意義上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及其相互關係,實質上就是作為生產力主體的人的力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生產過程也不過是人的生命運動過程和人的本質的展現過程。所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講的不過是由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而形成的不同曆史階段的特定經濟製度,能激發作為生產力主體的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與此相應,它必然要求在政治上層建築中有自己權力意誌的代表和結構,在觀念上層建築中體現自己的願望、理想和情感。這同時又形成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而要改變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上層建築,以及不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係,也都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階級社會的階級鬥爭、社會革命、社會改革,就是人的這種實踐活動的具體表現。可見,社會生活條件及其他的運動都是按人的主體性原則建構的,它的運動規律並不是獨立於現實的人之外的神秘規律,而本身就是現實的人的發展規律。
另外,曆史發展規律的實現也離不開人的自覺選擇。在曆史發展總的趨勢範圍內,具體的曆史變化總有多種可能性。在曆史總的趨勢提供的多種可能性麵前,哪種可能性能變為現實,具體曆史進程表現為何種趨勢,其時間持續的長短和空間延伸規模的大小,都與特定時代、特定條件下的人的選擇密切相關,特別是在曆史關鍵時刻,人的選擇尤為重要。中國革命和建設就曾遇到過許多緊急關頭,“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一再擺在中國人民麵前。由於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正確選擇和偉大實踐,終於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同誌根據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及對時代主題變化和國內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作出對原有社會主義模式進行改革的選擇,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
(三)曆史唯物社會發展論以社會主體即人的發展程度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基本標準
探討社會曆史發展問題,不可避免地會涉及社會進步問題。承認和堅持社會曆史進步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但這並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專利,一般說來,當曆史上哲學家們所屬的階級處於上升時期,這個階級的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一致時,他們一般就都肯定社會進步。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孔德塞就熱情地宣傳過社會進步的觀念。他在《人類精神進步史梗概》中,闡述了人類能在奔向終極完善的道路上不斷進步、人類能夠完善自身的進步觀。伏爾泰也是相信社會進步的啟蒙思想家,他宣稱,中世紀是野蠻和迷信的時代,隻有理性才是人類唯一的朋友。這種社會進步觀有力地駁斥了羅馬天主教的“末世論”。“在19世紀,不列顛的曆史學家們幾乎毫無例外地把曆史看做是進步這一原則的表現:他們反映了處在異常迅速發展中的那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那時,對於不列顛的曆史學家來說,曆史是有充分意義的,因為他們同曆史走著同一條道路。到了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那裏,他們也沒有放棄社會進步的理念。但是,在確立社會進步的標誌和基礎時,都把目光聚焦在某種超越人類的精神實體、某種不變的人性或人的某些精神活動上。如黑格爾把社會進步歸結為“絕對精神”的自我展開。費爾巴哈把社會進步歸結為人的自然屬性的變遷過程等。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曆史的主體是人,曆史是人們自己的活動創造的,因此,不能用某種超越於人的東西來衡量社會進步的程度,而必須從人本身出發來考察社會進步,並且必須從“現實的人”的活動的自由自覺程度出發來考察社會進步。馬克思認為,所謂現實的人,就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現實的人”的活動的自由自覺程度也就是人的解放程度。人的解放就其一般意義而言,包括人從自然力和社會關係中獲得自由兩個方麵的含義。人們在沒有認識及掌握自然力和社會關係以及思想觀念的發展規律的時候,就意味著人還沒有從它們那裏解放出來,人的行動就是盲目的,而不是自覺的,就是受動的,而不是自由的,由此出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把社會存在劃分為兩種不同的狀態,即“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在“必然王國”狀態中,人被物化的社會關係支配,即人受物的支配。在“自由王國”狀態中,人支配自己的社會關係,即人支配物。另外,馬克思同時從人的發展程度的角度出發,把社會進步的曆程概括為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他稱之為“人的依賴關係”占統治地位的階段。馬克思指出:“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發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中,人的生產能力隻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第二階段,他稱之為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馬克思指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麵關係、多方麵的需求以及全麵的能力體係”,在這種狀態中,人的社會化程度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全麵發達的社會分工,使人的生產能力得到片麵而高度的發展;全麵的商品和貨幣交換關係,使不同社會個體之間能夠借助於商品和貨幣進行能力交換在物的相互依賴的關係中創造出普遍的社會需求體係,在個體能力高度而片麵和分工協作中造就出全麵的社會能力體係。但是人格的資本化是這一階段人的發展的重大缺陷。第三階段,他稱之為“個人全麵而自由發展”的階段,這是人的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形態。這個階段的最根本特征是造成了“建立在個人全麵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這是一個“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這個社會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在這個社會裏,每個人的才能和個性都得到全麵而充分的發展,每個人自由全麵發展成為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社會有機體生成、社會發展規律與動力、社會進步的衡量標準問題等,是曆史觀必須直麵並從理論上予以解答的主要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從而也就構成了一種曆史觀的基本內容。綜上分析,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直麵這些問題,建構自己曆史觀的社會發展理論體係時表現出一種全新的哲學維度:這就是在堅持科學原則的前提下,表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取向。
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烈的人文關懷取向,對於我們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對於促進當前中華民族全身心投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活動必將發揮積極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