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將人類社會生活歸結為實踐的同時,指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從而使其社會本質論的人文關懷指向得以確立。
一個物種的全部特性,物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判斷一個物種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動的方式。動物是在消極地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己的生存,動物的存在方式就是其本能活動,動物及其每一物質的存在方式是由其生理結構、特別是其活動器官的結構決定的。與此不同,人則是在實踐活動中把自己從動物界提升出來,創造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對此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動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動直接同一的。它沒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動之間的區別。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把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誌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直接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有目的的生命活動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生命活動,因為它要“實際創造一個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的自然界”,正是通過對對象世界的改造,才實際地確證自己是“類的存在物”,即實踐是人區別於動物,表現自己特殊力量的活動,是人的特殊的生命。人隻有在實踐中並通過實踐活動顯示自己的生命本質。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明確地把生產活動的發生作為人與動物最後分界和人類曆史的起點,認為“當人們開始生產他們的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總之,人是在利用工具積極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正是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們之間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使人成為“社會存在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肉體組織發展出意識和自我意識能力,從而使人的生命活動成為有意識的活動,人成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社會存在物”、“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又使人的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因而脫離動物界,成為“能動的存在物”。
綜上所述,實踐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本,它象征著人類的尊嚴,具有人作為人而存在的特征,是人在世界上的存在方式。所以,當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本質論將社會歸結為實踐時,充分反映了其回歸生活世界的人文關懷指向和拒斥“形而上學”的現代哲學旨趣。當然,這裏回歸現實生活,拒斥“形而上學”並非簡單地消除對社會生活本質“形上”、“超驗”的反思和超越,實踐的社會本質論,隻是意味著將人類社會的“實體”和“感性”兩重性的溝通和整合。在這一社會本質論的曆史觀中,人類社會中的自由與必然、普遍和特殊、永恒和瞬間不再勢不兩立,而是在人的生命活動中不斷進行著相對的區分與相互的轉化;社會與人生追求的“終極價值”、“終極根據”也並不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社會與人生的自我推展和更新著生活經驗本身就是人超越的樞機,也就是在這一曆史觀中,社會曆史從此隸屬於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的對象化。
今天我們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本質論的人文關懷指向,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它關於社會主義本質就在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科學論斷,也有助於我們消除因順應市場經濟時代而出現的個人的世俗化取向所帶來的一係列困惑。
二、曆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論的人文關懷指向
(一)曆史唯物社會發展論立足於人的生存方式及交往活動揭示社會有機體的生成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人類社會為有機統一的整體。列寧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辯證方法(它與形而上學方法相反)的,不是別的,正是社會學中的科學方法,這個方法把社會看做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辯證法要求我們把社會看做活動著和發展著的活的機體”。從思想史上看,視人類社會為有機統一整體的思想,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發明。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曾已初步提出了這一思想,他的門徒在《聖西門學說釋義》中明確指出:“社會是一種有機體”,並要求分析“這個有機體的各個器官”。後來,孔德和斯賓塞則創立了較為係統、完整的社會有機體理論,他們在同生物有機體比較的基礎上闡述了自己的社會有機體理論。上述思想家們開視社會為“一個有機整體”思想理論之先河,有其合理性。但是,他們都存在共同的缺陷,這就是,他們都站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立場上對社會和生物機體進行簡單、庸俗的類比,認為社會發展隻是“動物進化普遍係統的一部分”。以生物進化的內在規律和機製,解釋社會有機體生成的根源。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實踐是人的生存方式。從這一觀念出發,它認為,社會有機體是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生成的不斷自我更新的有機體。在曆史唯物主義看來,社會有機體不同於生物有機體,它不是形成於物種規定的本能活動,而是形成於人的實踐。人的實踐活動通過生產工具的使用,執行其身體器官的功能,由於人的實踐活動通過生產工具的使用,使得個體器官功能不會隨著他的消滅而消亡,因而能夠不斷被複製,能夠在不同個體之間轉換,工具因此而成為個人之間相互聯係的中介。一個人掌握了他人製造的工具,也就等於掌握了他的能力他把工具作為活動手段,實際上是把他人的能力作為自己活動的手段,這樣就形成了社會聯係,使用工具的活動使人們聯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即社會有機體。
曆史唯物主義不僅認為社會有機體根源於作為人類生存基本方式的實踐活動,而且認為它直接形成於人的交往活動之中——即社會有機體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交往就是人們之間的交互作用。正是多種以工具、語言等為中介的人們之間的交往形成了社會有機體。人們之間的交往必須借助於一定的規範才能進行,交往規範化、製度化形成了交往秩序和結構,從而形成了社會製度體係。人們之間的經濟交往、政治交往和精神交往及其規範化,構成社會的經濟製度、政治製度和思想文化製度。這是一個在人類實踐活動中的逐層整合的總協調過程,就是在這種總體協調的過程中形成了有機的社會統一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