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價值觀建設應該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國家主導價值觀、行業規範價值觀和個人生活價值觀,構成了我國社會活動價值觀的三個層次,從而形成了我國社會活動價值觀體係的立體結構。國家主導價值觀對行業規範價值觀和個人生活價值觀具有統攝性和指導性的作用,是我國價值觀建構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總體性規範;行業規範價值觀具有規範性和協調性,它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的協調和控製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證我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麵協調、有序、穩定、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證;個人生活價值觀具有基礎性和多樣性,它是實現國家主導價值觀和行業規範價值觀的生活基礎,科學、健康、活潑和豐富的個人生活價值觀,是實現國家主導價值觀和行業規範價值觀的必要保證,又是多樣化的高質量的個人生活的價值趨向。然而,我們還要看到它們之間的矛盾和張力,其矛盾是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矛盾,以及個人與個人、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矛盾,正確處理這些矛盾是我國價值觀建設的基本點和立足點;其張力是由其矛盾所規定的,因而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正是由於這些動力的存在,才能推動我國社會全麵、協調、穩定的發展。
三、文化價值觀的變革
文化價值觀的變革之所以是我國當代價值觀變革的難點,並不在於“文化”概念的多義性,而在於文化本身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的生存方式與生存環境相結合的必然產物。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由於其生存環境和生產方式不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種不同的文化及其價值觀的交流與碰撞、認同與衝突、融合與創生,實質上是不同生存環境下的人們的生存方式的交流與碰撞、認同與衝突、融合與創生,其中,必然交織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價值觀衝突,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價值觀衝突。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因其固有的慣性和惰性,產生了對現代文化和異域文化的價值觀的抗拒力量,這種抗拒力量類似於將一種血液輸入另一個人體內一樣的抗拒力量,兩種血液在一個人體內的融合是一個痛苦的、艱巨的過程。我國五四運動時期,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把西方的科學和民主的文化觀念引入中國,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激進口號,但卻遭到了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強力抗拒,以致這兩種文化觀念在我國的深入紮根,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相融合經曆了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這足以說明我國當代文化價值觀變革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深刻性。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當代文化價值觀變革是我國社會轉型與變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走向世界,世界進入中國的必然要求。我國當代文化價值觀變革雖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深刻性,但卻是我們不得不去做,而且必須做好的事情。中國當代文化價值觀的建構,必須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關係,建構既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又具有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價值觀。具體來說,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是我國當代文化價值觀建構的根本。我們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重人文道德的文化精神,“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天人合一”的人格境界,將這些作為我國當代文化價值觀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同時我們還要拋棄和批判傳統文化中的宗法觀念和小農意識,克服輕視科學技術、重農輕商的曆史局限性。第二,現代文化、異域文化的價值觀是我國當代文化價值觀變革的重要動力和必要條件。我們所說的異域文化,從本質上說,就是現代西方文化,我們所說的現代化就是工業化、市場化和科技化。工業化、市場化和科技化是現代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這也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中所缺少的,同時又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所必需的價值觀念。因此,我國當代文化價值觀建構必須把工業化、市場化和科技化的價值觀念納入到自己的文化價值觀之中,作為時代性的內容。同時,我們還要拋棄和批判現代西方文化價值觀中輕視人文價值的工具理性主義的價值觀。我國當代文化價值觀建構就是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重人文道德、崇尚道德理想和人格境界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與西方現代文化中工業化、市場化和科技化的價值觀念結合起來,建構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時代內容的當代文化價值觀。這種建構,既是中西文化價值觀的整合,又是中國當代文化價值觀的創生。這種全新形態的文化價值觀既是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的文化氛圍和文化背景,又是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趙潤琦:《西部人:價值觀念的衝突與重構》,《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2]賈英健:《多樣價值觀態勢與主導價值觀的確立》,《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3]楊學功:《略論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的基本特征》,《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