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潤琦
(西北大學社科係副教授)
我國社會的轉型與變革,必然伴隨著與之相適應的深刻而艱巨的價值觀變革;價值觀變革也會進一步促進和影響社會的轉型和變革。然而,價值觀變革是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其中必然交織著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本土文化價值觀與異域文化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與西方現代哲學價值觀的衝突、碰撞與重構,也交織著活動價值觀和具體科學價值觀的建設與更新。我國當代價值觀變革,是在上述各種衝突與碰撞的過程中,“經過人們反複比較、選擇、認同,再到最終確立的過程”,問題是如何提高對我國當代價值觀變革的自覺意識,通過對價值觀的類型和結構的研究,確定價值觀變革的基點、重點和難點,加速價值觀變革的過程。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重大命題,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基本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不僅涉及哲學價值觀的變革,而且也涉及國家主導價值觀和文化價值觀的變革。筆者認為,我國當代價值觀變革的基點是哲學價值觀變革,凸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重點是活動價值觀建設,確立實踐活動的價值規範和價值標準;難點是文化價值觀變革,為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注入鮮活的時代意識和具有生命力的時代內容,重建既具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又具有時代精神的文化價值觀。
一、哲學價值觀的變革
哲學價值觀變革要遵循堅持和發展相統一的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價值觀,吸取現代西方哲學價值觀的合理因素,結合市場經濟和時代發展的需要,進行哲學理論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實踐哲學,而不是一種思辨哲學或體係哲學。它表明,哲學不僅要說明世界和解釋世界,而且要改變世界,使世界發生革命性轉變,因而具有指向實踐的方法論和價值論功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指向實踐、服務並指導實踐的實踐哲學,它不僅指向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而且指向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根本指導思想,其指導作用體現在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根本性的哲學理念,對社會主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具有統攝作用,從而成為我們思想的靈魂。諸如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實踐的觀點、矛盾的觀點、群眾的觀點、生產力的觀點,以及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都是我們進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都必須始終堅持而不能放棄的。這些根本性的哲學理念,是我們的哲學世界觀和哲學價值觀的核心,也是我們進行哲學價值觀變革的主心骨和基本點。
吸取現代西方哲學價值觀的合理因素,結合市場經濟和時代發展的需要,進行哲學理論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是我們進行哲學價值觀變革的重要途徑。人本主義思潮對人的生存狀態的研究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批判,這對描述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精神困惑和情緒迷茫,揚棄工具理性的價值觀,建構超越工具理性的生存價值觀,建構積極健康的社會理想和人生理想,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對於關注價值觀的人文本性和終極關懷,形成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這是因為,價值觀的核心是人,是對人的現實生存狀態的關注和理想世界的創造,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結合當代科技革命、市場經濟和時代發展提出的新問題,進行哲學理論創新,實現哲學價值觀變革應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麵著手:首先,要揚棄和超越主客體模式這一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形成以關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宗旨的哲學理念,建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家園,凸現哲學價值觀的人文本性和人文關懷。其次,要揚棄和超越傳統哲學的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改造與被改造、征服與被征服的僵硬對立的思維方式,建構二者相互依賴、和諧共生的哲學理論,這是解決全球性問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哲學理念。最後,要揚棄和超越傳統哲學在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相互敵視、相互鬥爭的思維模式,建構相互協作,共同發展的哲學理念,形成新型的當代人際社會關係。這些新型哲學理念的建構,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的創新和發展,從而使之真正成為21世紀時代精神的精華。
二、活動價值觀的建構
活動價值觀的建構是我國當代價值觀變革的重點。有人將我國現階段的價值觀狀態概括為“多元並存,新舊交替”,“多樣價值觀的存在,恰恰從另一個方麵表明主導價值觀念引導上的乏力。”這顯然是在活動價值觀的層麵上說的。這進一步表明,活動價值觀的建構或重構,是我國當代價值觀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是因為,活動價值觀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具有直接的引導作用、驅動作用、規範作用和調控作用。活動價值觀的失序,必然形成“價值真空地帶”和“價值混亂”,導致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的盲目和無序。我以為,我國活動價值觀的構建,應該抓住三個層次的問題:即在宏觀上建構國家主導價值觀,在中觀上建構行業規範價值觀,在微觀上建構個人生活價值觀,這三個方麵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協調發展,構成了我國社會活動價值觀的立體網絡結構。
“所謂主導價值觀即在人們的價值觀念體係中處於主導、支配地位,體現價值體係的基本價值方向,統攝其他價值觀念,反映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內在要求和趨勢以及統治階級根本利益,規範行為,穩定秩序,提供精神動力支持的核心價值目標和價值導向。”主導價值觀不是整個世界範圍內的人類共同價值觀,而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一定曆史時期的活動價值觀。在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範圍內,它具有宏觀的價值導向的作用,體現了特定的民族或國家的社會發展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發展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鄧小平理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揭示,以及對我國現階段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定位,規定了我國現階段的主導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戰略命題,這就把我國的主導價值觀建設,並以主導價值觀引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國的主導價值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一主導價值觀要求我們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實現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人民富裕和國家繁榮富強的發展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