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繼承鄧小平的遺誌,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聯係黨成立以來的曆史經驗,歸結起來就是,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艱辛探索和偉大實踐的必然結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到一點,就是當代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必須不斷向前發展。江澤民強調說:“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說明江澤民的價值觀,就是發展價值觀。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站在時代發展的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過,我發現當前人們在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時,都沒有把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有機地統一起來,不明白科學發展觀就是科學價值觀。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表明物質生產力發展是具有第一位重要意義的價值。
科學發展觀提出發展的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即是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理想和價值取向;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提出的“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科學發展觀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戰略,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大價值目標提供了科學發展的根本路徑和工具手段,表明目的價值和工具價值在科學發展價值觀裏是完全統一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核心”是什麼呢?有人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相對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而言的。有人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有兩個核心,即“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說明人們並沒有真正弄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核心”。其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核心”。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四大構成要素,即“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不都是圍繞“以人為本”講的嗎?不都是為了調動中國每個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的嗎?不都是為了中國每個人的全麵發展嗎?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核心”即是“以人為本”。但是,當前對“以人為本”中“人”的含義又有各種各樣的非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我認為,如果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答“以人為本”中“人”的含義,答案就應當是:“以現實的個人(即中國的每個公民)的全麵發展為本。”就是說,中國每個公民的全麵發展既是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價值動力,又是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價值受益者。
當然,我們不要忘記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就是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結構裏人的價值是居於核心地位的最高的根本性的價值,但是人的價值又絕對不是唯一的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要求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實現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的協調發展,同時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表明科學發展觀不僅重視人的價值,社會的價值,而且也很重視物的價值,把人的價值、社會的價值、物的價值統一起來了。
科學發展觀提出“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就是說,隻有用全麵的辯證的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自然和人的全麵的可持續發展,表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方法具有科學價值。可以說,科學發展觀就是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價值觀,就是科學的曆史發展價值論的具體體現。
四
當前中國哲學價值論研究徘徊不前,陷入困境。我認為,曆史發展價值論是當前中國哲學價值論研究走出困境、進一步向前發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當前中國價值哲學研究存在的嚴重問題主要表現在:其一,許多人把價值與事實混淆,誤把事實當價值,取消了價值哲學研究。例如,“主體需要價值論”、“價值是人本身論”等,就是這方麵的典型代表。冷靜下來思考一下:“主體需要”是什麼?不就是人的需要嗎?提出這種理論的人把它稱之為“主體性事實”,主體性事實也是事實,它並不具有價值的特性。隻有把人的需要區分為“正當需要”和“低俗需要”,才有價值可言。可是,“主體需要價值論”者卻籠統地把人的所有需要都稱之為價值,結果使自己陷入難以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比如,當人們問他們“一些人的吃(抽大煙)、喝(酗酒)、嫖、賭的低俗需要,是不是也有價值”時,他們隻能瞠目結舌,答不上來。“價值是人本身論”者同樣犯了這樣的錯誤。“人本身”是什麼?不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人嗎?不就是一個客觀事物嗎?如果要講人的價值,那你就得把人區分為“好人”和“壞人”,你不能說做壞事的人也是有價值的吧?曆史發展價值論作為一種價值哲學思維方法告訴人們,發展是相對停滯不前和落後倒退而言的,發展本身是從事物的分解和分化開始的,是推陳出新、除舊布新、新舊更替、新陳代謝,是真正具有應然意義的價值。隻有以曆史發展的價值哲學思維方式作指導,才能避免把事實誤認為價值,才能進入價值哲學研究的領域。否則,你的所謂價值哲學研究還隻是在價值世界之外徘徊。
其二,許多人又不善於在價值評價上把價值與事實統一起來,結果陷入主觀主義的價值評價論的泥潭不能自拔。例如,“主體需要價值論”和“人道價值論”就是如此。“主體需要價值論”者一方麵誤把事實當價值,另一方麵又按照休謨之後西方學者的“價值判斷是主觀的”思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觀需要判斷和評價客觀存在物是不是有價值,這就不能不掉進價值評價的主觀唯心主義的陷阱裏去。“人道價值論”者把人的人格、尊嚴和人權視為最高價值,表麵上很講人道。其實,他們根本不懂得人的人格、尊嚴和人權是由人的現實的物質勞動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離開人的現實的勞動生產的物質基礎講人道,隻是抽象地講人道,隻不過是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道主義罷了。曆史發展價值論為解決這些問題找到了答案。曆史發展不僅是價值與事實的統一,而且曆史發展本身就是一個最重要的曆史評價尺度,有了這個評價尺度,一切主觀評價的空想和空話都會被消滅。曆史發展價值論說明人類社會的價值是現實的個人以物質勞動生產為基礎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它把人的人格、尊嚴和人權完全置於現實的勞動生產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上,從而使抽象的人道主義變為現實的人道主義。
其三,中國絕大多數價值哲學研究者都把事物的肯定的方麵和肯定的傾向理解為價值,都不理解事物的否定方麵和否定傾向是更重要的價值。應該說,世間一切事物都具有二重性,合二而一,構成客觀的事實存在。同樣,世間一切事物又都是可以分解的,一分為二,構成發展著的價值事實存在,例如,真與假、是與非、對與錯、利與害、貴與賤、成與敗、得與失、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深與淺、高與低、上與下、輕與重、緩與急、快與慢、大與小、多與少等等,正是一分為二才有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可言。同時,事物一分為二,還隻是價值發展的開始,而不是價值活動的終結。人對事物一分為二之後,必然要否定一方,肯定一方,這是人的價值選擇的過程。既然現實存在中有不應該存在的東西,人當然應該變革它,變革就是否定,就是發展的生命。同時,人應當讓應該存在的事物變為現實,這是人們進行價值創新和創造的過程,創新和創造是發展的靈魂。發展就是推陳出新、除舊布新、新舊更替、新陳代謝。發展的成果最終為發展者消費和享用。可見,發展才是價值活動的開端,是價值活動的中心,是價值活動的終結。在曆史發展價值論裏事物否定的方麵或否定傾向,當然比肯定方麵或肯定傾向具有更重要的價值,否定的價值在曆史發展價值論裏順理成章地得到了合情合理的科學解釋。
其四,時至今日,中國哲學界大多數人都把哲學意義上的價值一般概念等同於使用價值概念。不可否認,使用價值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不可或缺的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一般的具體表現形式、自然形式和自然屬性,但是,使用價值尚不具有人類社會屬性,不能說明人類社會許多重要的價值現象,例如,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好與壞、貴與賤等等,因此,使用價值最多隻是價值一般的初級本質,而不是價值一般的深層本質。列寧指出:“人的思想由現象到本質,由所謂初級的本質到二級的本質,這樣不斷地加深下去,以至於無窮。”所以,我們不應當停留在“使用價值”這個價值初級本質的層麵上,而應當認識價值的深層本質。馬克思一百多年前就對“使用價值”這種價值論觀點提出了嚴肅的批評。1880年馬克思寫了一篇《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重要文章。馬克思指出,阿·瓦格納完全按照勞的思路,從“價值”概念出發,提出“價值一般指的是什麼?按照德語的用法,這應該是指使用價值。”馬克思以譏諷的口氣批評阿·瓦格納的說法:“如果說,按照‘德語的用法’,這就是指物被‘賦予價值’,那就證明:‘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客觀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因而,這也是價值的種概念。”阿·瓦格納在把“價值一般”確定為“使用價值”之後,又搞所謂的“價值概念的推論”,得出所謂的“交換價值”,並進一步推論分割“價值”為“主觀價值”和“客觀價值”,並認為這是馬克思《資本論》裏的思維方法。馬克思非常氣憤地批評他:“這一切都是‘胡說’。
De prime abord(首先)我不是從‘概念’出發,因而也不是從‘價值概念’出發,所以沒有任何必要把它‘分割開來’。我的出發點是勞動產品在現代社會所表現的最簡單的社會形式,這就是‘商品’。我分析商品,並且最先是在它所表現的形式上加以分析。在這裏我發現,一方麵,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價值,另一方麵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從這個觀點來看,它本身就是‘交換價值’。對後者的進一步分析向我表明,交換價值隻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的‘表現形式’,獨立的表達方式,而後我就來分析價值。”馬克思著重分析了商品的勞動價值。他說:“我並不限於考察商品的二重形式,而是立即進一步論證了商品的這種二重存在體現著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有用勞動,即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的具體形式,和抽象勞動,作為勞動力消耗的勞動,不管它用何種‘有用的’方式消耗(這是以後說明生產過程的基礎);論證了在商品的價值形式的發展、歸根到底是貨幣形式及貨幣的發展中,一種商品的價值通過另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另一種商品的自然形式表現出來;論證了剩餘價值本身是從勞動力特有的‘特殊的’使用價值中產生的,如此等等。”馬克思的論述告訴我們,使用價值隻是商品的價值的具體表現形式和自然形式,而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因此,隻有勞動才是商品的價值的本質。應當指出,馬克思在這篇文章裏講的勞動價值論的確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商品價值論。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聯係馬克思在創建哲學唯物史觀時對勞動發展價值的論述,那麼,我們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勞動發展價值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價值就是現實的個人以物質勞動生產為基礎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因此,勞動發展價值論是具有哲學意義上的價值一般論。當前中國哲學界幾乎都把哲學價值一般等同於使用價值,特別是許多人把主體需要冒充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很顯然是對馬克思的勞動發展價值論的誤解。應當指出,20年前,青年學者郝曉光就指出當時中國哲學界把“使用價值”誤認為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概念,並否證了所謂“滿足人的需要”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價值概念定義的說法。可是,20年後中國的價值哲學沒有多大進步。這個基本價值事實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加以反思嗎?出路在哪裏?當然隻能是回到馬克思,再發展馬克思。我們隻有堅信價值是事物現實的曆史的發展,特別是現實的人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隻有以事物的現實的曆史發展過程的價值哲學思維方式探索價值真理,中國的價值哲學才能走出困境,走向發展和繁榮。
參考文獻:
[1]周樹智,曆史價值論:一種對價值的曆史性研究,西北大學學報1998(4)
[2]周樹智,論價值是現實人的曆史存在方式:曆史價值論,社會科學輯刊1998(2)
[3]〔英〕大衛·休謨,人性論(下冊),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06
[4]〔美〕希拉裏·普特南,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應奇,譯,東方出版社,2006
[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1979
[6]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
[7]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6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11]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冊),人民出版社,1984
[12]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冊),人民出版社,1984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14]鄧小平文選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15]鄧小平文選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6]江澤民文選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17]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07.10.25
[18]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版
[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20]郝曉光,對所謂“馬克思主義普遍價值概念定義”的否證,光明日報19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