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論價值是事物的現實的曆史的發展——價值的深層本質之探索(2 / 3)

當今,我國哲學界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隻有經濟學意義上的特殊的商品價值論,相反,更多的學者無視馬克思的商品價值論,他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承認馬克思有哲學意義上的價值一般理論。我認為,這是對馬克思的誤解,或者說他們並沒有真正讀懂馬克思。我提出的價值是事物的現實的曆史的發展,特別是現實的人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的觀點,就來源於馬克思,以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哲學為直接的理論依據和理論基礎。眾所周知,馬克思的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和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馬克思研究發現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產勞動的發展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之原動力,人類社會是在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產勞動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這是馬克思哲學的精髓和活的靈魂,馬克思把這一發現科學的概括為曆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這既是馬克思所概括出的人類社會曆史發展觀,也是馬克思的人類社會曆史發展價值觀,在馬克思那裏曆史發展觀和曆史發展價值觀是統一的。正如馬克思指出:曆史唯物主義“是從對人類曆史發展的觀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綜合。這些抽象本身離開現實的曆史就沒有任何價值。”辯證地理解馬克思這段話,這就是說,立足於人類現實的曆史發展之上科學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論,就不僅是人類社會曆史的科學的真理觀(即唯物史觀),而且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一般論(即曆史唯物主義價值論)。

人類社會當然是以現實的個人為前提和出發點的。正如馬克思指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並不是任意想出的,它們不是教條,而是一些隻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拋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做了這樣的解釋:“這裏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這就是說,現實指個人的物質生產活動。馬克思指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麼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麼樣的,這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這就是說,現實的個人與個人的現實存在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現實的個人隻不過是個人的現實存在的人格化,個人的現實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勞動生產決定著個人的現實本質、個性和人格。從個人的現實的曆史發展過程出發,正是曆史唯物主義不同於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研究人類社會曆史和現實人的價值的唯物的曆史的辯證的方法。馬克思講:“這種觀察方法並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而且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隻要描繪出這個生活過程,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事實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的活動。”馬克思的論述告訴我們,現實是人類曆史的前提,發展則是人類曆史的本質。恩格斯40年後重申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這一精神實質。他說:“費爾巴哈所沒有走的一步,終究是有人要走的。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須由現實的人及其曆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這個超出費爾巴哈而進一步發展費爾巴哈觀點的工作是由馬克思於1845年在《神聖家族》中開始的。”(確切地講,馬克思超出費爾巴哈並進一步發展費爾巴哈觀點的工作是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開始的,因為在這部手稿裏馬克思提出和論證了“異化勞動論”,不僅有別於黑格爾的精神異化論,而且超越了費爾巴哈的宗教是人的本質異化論——引者)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論述給我們指明了價值哲學的研究方向,說明狹義價值就是現實的個人以物質生產勞動發展為基礎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因此,要搞清楚人的價值,就應當到現實的個人及其曆史發展過程中去尋找。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曆史發展觀和曆史發展價值論的實質是揭示了人類社會以現實的個人的物質勞動生產為基礎的曆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科學地說明了人類社會內部的價值關係。第一,馬克思說明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勞動生產是人類生存和曆史發展的第一個價值前提。馬克思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說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現在也和幾千年前一樣)一種曆史活動,即一切曆史的基本條件。即使感性在聖布魯諾那裏被歸結為像一根棍子那樣微不足道的東西,但它仍需以生產這根棍子的活動為前提。因此任何曆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範圍,並給予應有的重視。”這就是說,物質生活資料的勞動生產是決定人類全部曆史的具有第一位重要意義的價值。第二,馬克思說明現實的個人在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同時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工具的生產。他說:“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曆史活動。”第三,馬克思說明人口生產是一開始就進入人類曆史的第三種關係。他說:“一開始就納入人類曆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係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增殖。”第四,馬克思說明現實的個人在從事上述三種生產活動時,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形成社會生產力,決定社會狀況。馬克思指出:“社會關係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由此可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的狀況”。第五,馬克思說明人的意識是人的物質實踐活動的反映。他說:“當我們已經考察了最初的曆史的四個因素、四個方麵之後,我們才發現:人也具有‘意識’。”馬克思強調說:“這種曆史觀與唯心主義曆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曆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第六,馬克思說明現實的個人的物質交往是國家和觀念的上層建築的物質基礎。他說:“市民社會包括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這一名稱(市民社會——引者注)始終標誌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於他們的控製之下。”這樣,馬克思就以現實的個人的物質勞動生產為基礎,科學地說明了人類社會形態及其曆史發展的內在價值結構。40年後恩格斯回顧說:唯物史觀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鎖鑰的新派別。”可見,馬克思的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產勞動發展價值論,說明了狹義價值就是現實的個人以物質勞動生產為基礎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據此,必須承認馬克思的勞動發展價值論是具有一般哲學意義的人類社會的現實的曆史發展的狹義價值論,我國哲學界無視馬克思的勞動發展價值論顯然是錯誤的,有的人把馬克思的勞動發展價值論誤解為僅僅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商品價值論也是錯誤的。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勞動發展價值論是從費爾巴哈的自然唯物主義和抽象的人本主義那裏發展產生出來的,又超出了費爾巴哈。第一,費爾巴哈十分重視自然界的價值。他說:“空氣是感覺和生命的第一需要;我們靠空氣生活,但不是單靠空氣生活,還靠無數其他的物和物質;我們不僅呼吸,我們也吃和喝。我們所喝和所吃的東西我們必須看到、聽到、嗅到和嚐到。但是我們不限於隻有這些感情關係;我們還用我們的不懂美感的牙齒咬碎和咀嚼食物,不僅為了嚐它的味道——這裏味道以及其他感覺都隻是手段,——而且為了把它正式消化,使它變為肉和血,把他的本質變為我們的本質。”馬克思同樣很重視自然界的價值,他說:“任何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製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係。”馬克思超出費爾巴哈的方麵在於:馬克思不僅承認人依賴現成自然界來生活,而且提出人主要依靠“由他們自己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來生活。第二,費爾巴哈不懂得自然界向人類社會的曆史發展,無視勞動價值,因此,他隻能用自然生物的觀點來解釋人和人類社會。他說:“性的區別,決不是表麵的或僅僅局限於身體某些部分的區別;它是一種本質上的區別;它一直植根於骨髓之中。男人之本質就是男性,而女人之本質就是女性。”他認為,所謂人類社會就是男人和女人相結合的類的社會。他說:“隻有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才形成實在的人,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就是類之實存。”他無法解釋人與人之間複雜的物質勞動生產關係以及人們之間的政治關係。而馬克思則以他的物質生產勞動發展價值論解釋和說明了人類社會曆史的全部內在價值關係,因此,馬克思超越和發展了費爾巴哈。第三,費爾巴哈認為人的絕對本質就是理性、意誌和心,結果陷入唯心史觀和曆史唯心主義價值論。他說:“人自己意識到的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或者,在人裏麵形成類、即形成本來的人性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就是理性、意誌、心。一個完善的人,必定具備思維力、意誌力和心力。思維力是認識之光,意誌力是品行之能量,心力是愛。理性、愛、意誌力,這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作為人的人底絕對本質,就是人生存的目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曆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曆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裏,唯物主義和曆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

第四,在費爾巴哈看來,人性中最重要的是“愛”,他晚年倡導建立“愛”的宗教,以解救人類的苦難,但是他的所謂的“愛”,因無物質力量的支撐而顯得蒼白無力、抽象空洞。而馬克思所倡導的“愛”則是革命的人道主義的博愛,是靠物質力量支持的真正能夠實現的博愛。正如馬克思所說:“無神論的博愛最初還隻是哲學的抽象的博愛,而共產主義的博愛從一開始就是現實的、直接追求實效的博愛。”第五,在費爾巴哈的心目中和視野裏自然界是永遠不變的原始自然界,而在馬克思的心目中和視野裏人類的物質勞動生產不斷改變著自然界。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特別談到自然科學的直觀,提到一些隻有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才能識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沒有工業和商業,哪裏有自然科學?甚至這個‘純粹的’自然科學也隻是由於商業和工業,由於人們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材料的。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隻要它哪怕隻停頓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費爾巴哈)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沒有了。”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區別在於:費爾巴哈隻知道自然界是自在的不變的;馬克思卻不僅承認現成的自然界,而且提出“人化了的自然界”。可見,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明顯地超出了費爾巴哈的原始自然觀。費爾巴哈最多隻知道自然科學和原始自然界的價值,而馬克思則以人類物質生產勞動發展的價值科學地說明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學的發展。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價值論,說明狹義價值是現實的個人以物質勞動生產為基礎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為我們研究人類社會現實的曆史發展的價值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價值哲學研究的科學方法論。

價值是事物的現實的曆史的發展,特別是現實的個人以物質勞動生產為基礎的曆史發展的存在方式的觀點,不僅有曆史的和理論的依據,而且有現實的根據和基礎。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當代中國哲學價值論當然也應該是當代中國現時代精神的精華,價值是事物的現實的曆史的發展的觀點就是對當代中國現時代精神的精華的抽象和概括。眾所周知,當代中國正處在一個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時代,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本質特征和最顯著的偉大成就就是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形成的各方麵又好又快的發展。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說過:“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他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隻是當時的中國尚處在爭取民族解放獨立的嚴酷的革命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還不可能把發展物質生產力作為中心任務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把經濟建設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經濟建設很快有了恢複和發展。但是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由於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和毛澤東晚年發動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斷了經濟建設發展的曆史進程。

1978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全國大討論,使全中國人思想大解放,中國共產黨順應民意,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開始從戰略上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決定全黨全國工作的重心由“以階級鬥爭為綱”搞革命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實行全麵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建立起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鄧小平深刻指出:“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還慢,還談什麼優越性?”深刻揭示了快速發展物質生產力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價值取向。鄧小平強調說:“發展才是硬道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總結中國百年來的曆史經驗教訓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自1840年鴉片戰爭百年後的中國,就是因為物質生產力不發展,停滯不前,貧窮落後,落後就會挨打,貧窮就受人欺負。相反,隻有快速發展物質生產力,才能解決當代中國麵臨的一切現實問題,說明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快速發展物質生產力,這就是鄧小平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