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和平共處原則
毛澤東曆來主張,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當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對外關係。在新政協籌備會上,毛澤東向世界宣告:即將誕生的新中國願意同任何外國政府“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原則的基礎之上,談判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據此,周恩來於1953年12月按見印度代表團時代表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的原則。1957年,毛澤東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慶祝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樣大家知道的五項原則。”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政府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抓住曆史時機,打開了中美交往的大門。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中有一段意義十分重要的話:“中美兩國的社會製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製度如何,都應根據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作為二戰後國際強權政治的對立物,和平共處原則反映了現代國際關係發展的普遍規律,反映了中國和世界人民渴望和平、謀求發展的普遍願望,是用以處理各種國家關係的惟一正確的原則,因而在國際關係中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許多重要國際會議上和一係列國際文件中不斷被引用或重申,並成為中國實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基點。
(5)反對霸權原則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外關係中,始終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友好合作、促進共同繁榮作為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並把反霸視為重中之重,強調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擴張,同時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侵略擴張行為。毛澤東強調:“中國是大國,黨是大黨,也沒有理由看不起小國小黨。”當年的抗美援朝就是一次生動的反霸鬥爭。實行“一條線”、“一大片”的國際戰略,實質上就是建立一條“聯合反霸”的國際統一戰線,以便有效地遏製霸權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張。“三個世界”理論更是鮮明地表達了我國的反霸立場。之所以把美蘇看作第一世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蘇都企圖稱霸世界,都想把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並欺負那些實力不如自己的發達國家。隻有反對霸權主義,才能實現國家主權平等,才能維護國家的獨立權、生存權和發展權。因此,反對霸權主義本身就是維護人權和主權。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毛澤東特別強調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加強亞非拉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他多次指出,中國同廣大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人民過去都有被侵略壓迫的共同曆史遭遇,而今又都麵臨著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共同任務,應當互相支持、互相援助。毛澤東一向把支持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正義鬥爭作為自己應盡的國際義務,把加強同亞非拉國家的團結合作作為中國外交的基本立足點。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頂住了美蘇霸權主義的壓力,使我國發展成為獨立於美蘇之外的一支重要的國際政治力量。
(6)對外開放原則
深受辛亥革命影響和五四運動熏陶的毛澤東,早在青年時代就深感閉關鎖國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嚴重危害,認識到什麼時候實行對外開放,國家就強大,民族就昌盛;什麼時候閉關鎖國,國家就貧窮落後,人民就愚昧無知,因而力主對外開放。毛澤東主張:“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在建構其國際戰略思想時,對外開放始終是一個重要的構件。第一,他明確提出向外國學習的口號。毛澤東說:“我們提出向外國學習的口號,我想是提得對的。現在有些國家的領導人就不願意提,甚至不敢提這個口號。”第二,他科學地闡述了對外開放的必要性。一是國家無論大小,都各有長處和短處;二是我國還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況;三是中國已緊密地與世界聯成一體。第三,他提出了對外開放的具體方針和政策。如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向一切國家學習,實行全方位的開放,堅持平等互利,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心等。可見,在新中國要不要對外開放、為什麼要對外開放以及如何對外開放這些帶根本性問題上,毛澤東都有深刻的思考,隻是由於曆史條件的關係,才使新中國的開放事業在一個時期內受到了限製。正如鄧小平所說:“毛澤東同誌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想擴大中外經濟技術交流,包括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貿易關係,甚至引進外資、合資經營等。但是那時候沒有條件,人家封鎖我們。”
2.國際格局的變化與鄧小平的國際戰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適應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鄧小平對我國外交政策適時地進行了調整。作為當代中國外交理論基礎的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正是在一種變化了的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從國際背景看,上個世紀80年代前後的十多年間是國際形勢醞釀和發生重大曆史性轉變的時期。以美蘇冷戰為特征的世界兩極政治格局,經過長期爭霸已走向末路,難以為繼。與此同時,國際政治經濟力量多極化趨勢有了明顯的增強,使東西方對抗的兩極格局的作用不斷被削弱。從80年代中期開始,國際形勢發生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美蘇兩國的關係從對抗轉向對話,從緊張轉向緩和。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以80年代末東歐劇變、90年代初蘇聯解體為標誌,最終宣告了東西方兩極格局的終結,世界開始進入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過渡時期。目前國際格局的總框架是“一超多強”,從綜合實力上看,美國獨占鼇頭並奉行單邊主義。但美國建立由它主導的單極世界的企圖,遭到日本、歐洲和俄羅斯、中國的反對。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實際上存在美、日、歐、俄、中五大力量中心,但各極的實力相差還比較懸殊,還麵臨著美國單邊主義的威脅,因此,離真正的多極化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看,隨著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不斷加快,各國間的相互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曆史表明,在當今時代,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離開世界而尋求發展。鄧小平就此指出,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都不可能閉關自守。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驅動下,世界經濟還呈現出集團化、區域化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已被看作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經濟全球化和經濟集團化、區域化的發展趨勢,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開放。這無疑為我國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趨利避害,發展自己,提供了新的有利條件。
正是在上述國際形勢發展出現重大轉變的關鍵時刻,鄧小平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遠見和政治勇氣,高屋建瓴,把握時機,善於依據新的形勢,重新審視我國以往的國際戰略,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適時地改變了某些不符合當代實際的戰略判斷,充實了諸多反映時代特征的新鮮內容,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國際戰略理論體係,從而為我國新時期的外交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美關係在三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中蘇關係在消除三大障礙後實現了正常化,中日雙方在反對霸權主義的前提下簽訂了和平條約,中印關係在互諒互讓的氣氛中有所緩和,中國與歐洲各大國的關係也相繼出現了良好的局麵。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是鄧小平在科學分析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正確估量我國綜合國力的基礎上為實現我國國家利益而做出的對外關係領域內具有全局性、長遠性的謀劃和指導。其要點是:
(1)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
獨立自主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基石。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與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按照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在國際事務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就是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是我國國際戰略的根本目標和最高準則。主權是國家的根本屬性,是國際法賦予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利。堅持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民族尊嚴,維護中國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和對國際事務的參與權,是中國的根本利益和中國外交的根本任務。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幹涉中國內政、破壞中國統一、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粉碎它們對中國進行滲透、顛覆、分化、西化的圖謀,是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應有之義。為了捍衛我國的國家主權,鄧小平堅決反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所謂人權問題來幹涉中國的內政。他指出:“國家關係應該遵守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幹涉別國的內政。”任何違反國際關係準則的行動,中國人民都不會接受,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中國要維護自己國家的領土完整和統一,而領土完整和統一是一國的主權,“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其次,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根據問題本身的是非曲直,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堅持實事求是,伸張正義,不拿原則作交易。鄧小平指出:“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在中、美、蘇大三角中,“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我們不靠近誰,不針對誰,不屈服任何大國的威脅和壓力,不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結盟關係,不參加軍備競賽,不進行軍事擴張,在世界上真正樹立起獨立自主的和平大國的形象。為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我們不能坐到別人的車子上去”。“誰搞霸權主義我們就反對誰。誰侵略別人我們就反對誰”。鄧小平確立的不結盟原則適合世界多極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拓展中國外交活動的空間,有利於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有利於中國為推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再次,在國際關係中,既維護自己的獨立自主權利,也尊重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權利,永遠不搞霸權主義。鄧小平認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於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曆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並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國曆來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主張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應一律平等地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的內部事務和外部事務,反對以大欺小、以富壓貧、以強淩弱,反對幹涉別國內政;主張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