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毛澤東與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思想(1 / 3)

1.戰後國際格局與毛澤東的國際戰略

國際戰略是一個國家為爭取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環境,在一定曆史時期內,根據國內外的形勢,對國際關係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原則性問題的相對穩定的戰略與策略謀劃。國際戰略一般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對國際戰略全局形勢的認識;二是一個國家對其在國際戰略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三是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製定的一係列國際戰略策略。

對國際形勢發展的全局做出一定的判斷以及根據這種判斷製定相應的對外政策,是國際戰略的基本內容。而一定時期的世界格局對一個國家的國際戰略有著重大的影響。所謂世界格局,一般指國際關係行為主體由於力量對比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戰略態勢,這種戰略態勢形成了一定時期國際關係的格局。世界格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又隨著國際力量對比和國際關係的變化而變化。研究世界格局及其發展趨勢,就是對國際關係進行全局性的宏觀把握,這是正確把握當代世界的本質特征,預測世界未來發展趨勢的前提,也是製定正確的外交戰略和策略的重要依據。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始終以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爭取一個有利經濟建設的和平的國際環境,作為我們國際戰略的基點。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始終關注國際風雲的變幻,麵對兩極格局時期國際關係的發展,以一個國際戰略家的世界眼光,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國際戰略思想。早在雅爾塔會議之後,兩極格局初露端倪之時,毛澤東就已經開始構思中國在兩極格局下的對外戰略。1946年8月,在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他科學地分析了戰後國際格局,提醒人們注意在冷戰對立的兩極之間處於遊離狀態的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中間地帶,並認為美國在沒有壓服這些中間地帶的國家之前,是談不到進攻蘇聯的。這是對戰後兩極格局理論的挑戰,也是對蘇聯在中國問題上奉行的妥協路線的挑戰。

20世紀50年代,國際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兩火陣營的對峙和鬥爭。西方以美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打著反蘇反共的旗號,以防工共產傑義擴張為幌子,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遏製戰略,並在世界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社會主義國家則高舉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兩大陣營在經濟上的鬥爭表現為封鎖與反封鎖的鬥爭。帝國主義妄圖以經濟封鎖的手段扼殺社會主義國家,其中對中國實行的禁運最為嚴厲。在軍事上,兩大陣營通過朝鮮戰爭進行了直接的交鋒,結果以朝中人民的勝利和美帝國主義的失敗而告終。在這種情勢下,建國初期毛澤東做出了“一邊倒”的戰略抉擇,即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由於世界政治經濟的深刻變化,國際局勢出現了大動蕩、大分化和大改組的狀況。這種變化,改變了兩大陣營對立的格局。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中蘇兩黨對馬列主義的一些理論問題、國際共運的一些原則問題以及當代世界形勢若幹重大問題產生了分歧。對此,毛澤東始終主張通過內部討論來解決,以免影響兩國兩黨關係。但赫魯曉夫從追求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的外交戰略出發,一心想把中國納入他的戰略體係,並為此不斷對中國施加壓力,致使意識形態的分歧擴大到兩黨兩國的關係上,中蘇之間控製與反控製的鬥爭日趨激烈。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毛澤東斷然放棄“一邊倒”的國際戰略,在反對美國帝國主義的同時反對蘇聯霸權主義,實行“兩個拳頭打人”,並提出了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反帝、反霸統一戰線的國際戰略。

70年代初,美國由於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出現了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的危機,霸權地位嚴重削弱,不得不實行戰略收縮。與此同時,蘇聯利用美國霸權地位的中落,加緊對外擴張。70年代中蘇關係的核心問題,是蘇聯對中國安全的威脅。蘇聯領導人不僅在政治上反華,而且在軍事上部署重兵於中蘇邊界,並派軍隊進駐蒙古人民共和國。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又提出了劃分三個世界的國際戰略,突出了蘇美兩個推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同世界反霸力量的矛盾,強調了在世界反霸鬥爭中第三世界國家的重要作用,以及聯合第二世界國家和利用兩個超級大國的矛盾的重要意義。毛澤東三個世界的理論,對於指導當時我國的外交工作,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努力建立和發展同第三世界各國和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發揮了重大的曆史作用。

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內容極為豐富,其基本理論和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麵:

(1)中間地帶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由於美蘇戰略目標相左,導致在重大國際問題上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戰時同盟關係不複存在,讓世人倍感新的世界戰爭即將爆發。而國內有美國撐腰的蔣介石企圖借此與共產黨一決雌雄,內戰迫在眉睫。此時,我們黨麵臨巨大壓力,不僅黨內有人產生了悲觀情緒,而且國際友人也希望共產黨與國民黨妥協,以免由此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精辟分析了時局,提出了著名的中間地帶理論。毛澤東認為:“美國和蘇聯中間隔著極其遼闊的地帶,這裏有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美國反動派在沒有壓服這些國家之前,是談不到進攻蘇聯的。”因此,受到現實威脅的不是蘇聯,而是處於美蘇之間的國家的人民以及美國人民。據此,毛澤東號召美國人民和一切受到美國侵略威脅的國家的人民團結起來,反對美國反動派及其在各國的走狗的進攻。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爆發後,毛澤東對中間地帶理論又有新的認識,形成了新的中間地帶理論。毛澤東認為,蘇伊士運河事件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以反共產主義之名行爭奪地盤之實,“在那裏衝突的,有兩類矛盾和三種力量。兩類矛盾,一類是帝國主義跟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即美國跟英國、美國跟法國之間的矛盾。一類是帝國主義跟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三種力量,第一種是最大的帝國主義美國,第二種是二等帝國主義英、法,第三種就是被壓迫民族。”在這裏,毛澤東把“中間地帶”明確分為兩個部分。1964年,當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各種矛盾特別是美、法矛盾越來越尖銳時,毛澤東又發展了“中間地帶”理論,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的理論。“兩個中間地帶”一是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經濟落後的國家;二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民日報》1月21日發表的社論在闡述毛澤東上述思想時,明確地把這兩個部分稱為第一中間地帶和第一中間地帶,即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中間地帶,日本、歐洲、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中間地帶。我們要依靠第一中間地帶力量,使之成為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主力軍;團結第二中間地帶力量,使之成為反對美帝國主義的同盟者。由此可見,中間地帶理論的實質是: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不把帝國主義看成鐵板一塊,對其各個不同組成部分予以區別,以便聯合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反對主要敵人。中間地帶理論是毛澤東提出的第一個比較明確係統的國際戰略理論,它為中國也為其他中小國家正確處理對外關係提供了理論指導。

(2)三個世界理論

毛澤東提出中間地帶理論是以二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係為前提的。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這個體係開始發生質變。一方麵,在美國的大力扶持下,西歐國家和日本的國力迅速提升,對美國在資本主義陣營中的盟主地位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麵,中蘇兩黨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意識形態上的論爭導致兩國關係破裂,使社會主義陣營分崩離析。與此同時,戰後廣大亞非拉民族國家紛紛獨立,並成為國際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這些變化表明,國際政治力量已經發生了新的分化和改組,需要對國際格局進行新的定位。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毛澤東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鄧小平在同年4月10日召開的聯合國第六次特別會議上發言時,全麵闡述了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響。三個世界理論把蘇聯列入第一世界,這既是對蘇聯霸權主義的深刻揭露,也是對蘇聯國際地位的重新認定。這一理論肯定了新興第三世界國家作為反帝反殖反霸的主要力量的國際地位,並堅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邊,從而為中國找到了與國力和國家利益相符的戰略地位。這一理論把日本、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劃入第二世界,指出它們同霸權主義國家既有聯係又有衝突,從而抓住了第二世界國家的本質特征,極大地增強了國際反霸力量。按照三個世界理論,中國同美國建立了既鬥爭又聯合的戰略關係,有效地製約了蘇聯羈權主義對中國的威脅,在當時複雜的國際條件下,對確立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維護國家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毛澤東在建構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國際戰略時,已經放棄了以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為標準的舊模式,重新把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這不僅使中國逐步擺脫了一度在國際上比較孤立的困境,成為遏製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主要力量,而且為中國後來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提供了依據,廓清了道路。中美關係的解凍,使中國外交很快出現了新局麵。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0年9月21年間,共有50個國家同中國建交,然而從1970年10月到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前的6年間,又有58個國家同中國建交。

(3)國家利益原則

眾所周知,國際社會主要是由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構成的,國際社會的行為主體是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國家主權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因而源於國家主權的國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就自然成為國家對外政策的基本動因,成為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處理對外關係問題上,始終以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準則,堅定不移地站在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與國家主權的原則立場上。當美國對朝鮮發動侵略戰爭並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印度方麵在中印邊界挑起事端並肆意蠶食我國領土、美國對越南發動的侵略戰爭不斷升級並對中國的西南邊陲構成威脅、蘇聯在中蘇邊境地區陳兵百萬並對我進行軍事挑釁之時,毛澤東都采取斷然措施予以回擊。在毛澤東看來,一個國家隻有擁有獨立和主權,不受外來力量的支配,才有可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才有可能製定和實行有利於自己的方針和政策;在國際交往中,既尊重別國的主權,善於學習別國的長處,又堅定地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維護中國人民選擇的社會主義製度,決不允許別國幹涉中國內政,決不拿國家利益作交易。曾飽受內憂外患、喪權辱國之苦的中國人民格外珍惜自己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安全,決不允許任何外部勢力侵犯自己國家的利益。毛澤東曾經指出:“要講政治條件,連半個指頭都不行。”對此,從當年毛澤東果斷拒絕赫魯曉夫在中國建立聯合艦隊和長波電台可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