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既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又體現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具有科學的屬性,又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要直接為現實的實踐作論證,直接維護現行的路線、方針、政策,並促使這些路線、方針、政策變成廣大人民的自覺行動。作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要對曆史進行總結,對現實進行反思,對未來進行預測;要汲取其他學科的優秀成果,並把這種成果創造性地運用於良身的發展之中;要致力於對自身的建設性批判和創造性揚棄,以確保自身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屬性與科學的屬性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與科學性是辨證統一的,意識形態的屬性隻有奠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才會具有說服力和感召力,才能為人們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並自覺投入於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去奠定信念基礎。
由於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基礎薄弱,起點較低,它需要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這就離不開自我否定,自我揚棄,自我超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比較暫時處於劣勢,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宣傳和教育,使人們樹立牢固的理想和信念,是確保社會主義健康發展題中應有之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雙重屬性都是不可偏廢的。對於馬克思主義的雙重屬性,以往我們過多地關注它的意識形態屬性,對於它的科學屬性卻重視不夠,其內容或源於“本本”,或為“本本”作注。實踐表明,一門科學僅僅為“本本”作注,它是不可能有生機的,不可能有活力的,弄不好甚至會貽誤實踐本身。一門科學要始終成為科學,就必須具有批判性、前瞻性,就必須引導人們從已知走向未知,從知之不多走向知之較多,就必須具有自我否定的品格、自我揚棄的品格。它的評判標準不應是“本本”,而應是社會實踐。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沒有試圖用自己的理論觀點束縛人們的頭腦,框定現實實踐,而是致力於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武裝人們的頭腦,為人類的解放事業探索出一條現實之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要突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批判性、繼承性和創造性的品格,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如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是如何對待前人的文明成果的,是如何對待自己已有的個別結論的,以便從中了解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開放的學說、發展的學說,是人類思想、時代精神之精華。“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關鍵是要掌握其理論實質,善於把其基本原理運用於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並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勇於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是在於它在實踐中能夠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曆史性飛躍,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馬克思主義既來自於曆史與現實,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曆史與現實。我們發展馬克思主義,要突出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時代性、包容性和普遍性的品格,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植根於現實實踐,不斷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中、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中汲取營養,並加以科學地概括,從而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必須不斷前進,不斷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我們始終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這一點絲毫不能動搖。同時,我們也必須根據新的實踐不斷進行新的探索,不斷為實踐提出新的理論指導”。
§§第三章 科學的時代觀:對時代主題的深刻把握是實現曆史性飛躍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