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由其內在本質和外部條件所決定,必然要經曆一個由不甚健全到比較健全、由不甚完善到比較完善的演進過程,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也必然要經曆一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展開過程,要實現這兩個過程的有機統一,理論上必然要伴隨著一係列的創新、變革、深化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廣泛地研究了前人的思想資料,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學說,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創立了科學的思想體係。列寧揭示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首先獲得成功的觀點,並領導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並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從此步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這種因時而變、與時俱進的品格,為我們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馬克思主義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十分堅信自己理論的正確性,但他們絕不認為自己發現了終極真理,別人“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正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不是什麼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在產生過程中曾吸取了人類社會以往曆史中所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成果,尤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所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成果,那麼,我們無法想象像馬克思主義這樣富於開拓創新精神的理論學說會拒斥人類社會在當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得多的發展中所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成果。
當今的世界正處在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新時期,新知識、新學科、新事物、新觀念層出不窮,大量湧現。世界經濟政治的深刻變化,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與一百多年前馬克思主義誕生時的情形已大不相同。中國的基本國情與誕生馬克思主義的西方社會、與誕生列寧主義的俄國實際也大不相同。現在的中國與五十多年前、與二十多年前的中國也大不相同。我們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任務以及黨員隊伍的狀況,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需要新的理論加以概括,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需要新的理論加以說明。這一切既向我們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迫切要求,也為我們適應這一要求提供了廣闊的馳騁空間。
作為社會曆史發展的產物,任何人無論怎樣偉大也不可能超越時代對自己的限製,正如黑格爾所說,人不能超越時代就像不能超越自己的皮膚一樣。每個時代的人都麵臨著這個時代特定的主題,能否解決好這個主題,決定著這個時代的人能否適應時代的要求,把社會曆史推向前進。由此所決定,後人總是要繼承前人,又要超越前人,這是社會曆史發展客觀規律之所在。後人的超越對於前人來說是一件幸事,這可以使時代在連續中不斷前進,使前人與後人一起贏得輝煌。如果後人拘泥於前人,在時代飛奔的列車麵前停滯不前,那就會使前人與後人一起被時代的列車所拋棄,為人們所遺忘。故對於後人超越前人,應持支持與寬容的態度。這種態度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