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九,提出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兩個萬歲”的思想,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進一步明確了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製度在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生活中的長期性和戰略性地位。
其十,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他堅持徹底的唯物辯證法,認為在社會矛盾麵前,不應當采取回避矛盾的態度,而應當承認矛盾並妥善加以解決,因而主張“放”的方針,而不讚成“收”的方針。這不僅反映了科學和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對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十一,提出“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的思想與和平解放台灣的倡議。毛澤東曾表示,台灣如果回歸祖國,可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生活,可以搞他們的一套,並且可以保存軍隊。在新時期,鄧小平根據新的形勢,把毛澤東提出的對台工作的原則進一步係統化、理論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構想。
毛澤東為尋求一條既有別於蘇聯又符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作了不懈的努力。他的這種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及其積累的實踐經驗,為後來形成比較係統、比較成熟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裏要特別指出,毛澤東這次探索伊始,就提出我們要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重要思想。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主持起草《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這篇文章的時候,他說:發表這篇文章,我們對蘇共二十大表示了明確的但也是初步的態度,問題在於我們自己從中得到了什麼教益。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在吃了大虧之後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個問題我幾年前就開始考慮,在建設上考慮能否不用或者少用蘇聯的拐杖,不像第一個五年計劃那樣照搬蘇聯的一套,自己根據中國的國情,建設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現在感謝赫魯曉夫揭開了蓋子,我們應從各方麵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不要再像過去那樣迷信了。其實,過去我們也不是完全迷信,有自己的獨創。現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在這裏,提出“第二次結合”這一重要思想,無疑是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應當說,這第二次結合的開篇是毛澤東做的,鄧小平是後繼者;而這第二次結合的重要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是毛澤東的同時代人,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之一,曾參與了毛澤東對於自己建設道路的曆史性探索。“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他作為毛澤東事業的主要推進者,在領導全黨糾正毛澤東晚年錯誤的同時,又率先提出要完整、準確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鄧小平善於抓住機遇,關注新的情況,研究新的問題,通過總結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興衰成敗的曆史經驗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勝利和挫折的曆史經驗,並且在不斷地總結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勇於突破前人,超越前人,提出了一係列新的理論觀點和政策措施,在理論與實踐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推進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比如,他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新理論;關於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的科學論斷;關於我國仍然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等等。應該說,這些新的理論成就,反映了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的一個質的飛躍。
由上可見,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上,鄧小平對毛澤東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係,是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正如鄧小平所說的:“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就是恢複毛澤東同誌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就是準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嘛。基本點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麵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誌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這段敘述,生動地反映了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之間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係,是內在的統一和發展。當然,正是這種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體現了鄧小平理論的特色,形成了一個科學的體係。
毫無疑問,深入研究兩大理論成果之間的繼承和發展的關係,不僅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黨的十五大報告曾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同時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黨的十六大又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這就正確地指明了,我們既要不丟掉根本,又要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從而為我們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指明了方向。眾所周知,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是包括要不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樣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麵。這對我們黨來說,是一個關係中國革命和建設興衰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問題。毛澤東從確立指導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原則的高度上,提出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在他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實現中國化的前提;如果離開了這個基點,所謂的“中國化”就會走入歧途。同時他又認為,中國共產黨人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這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對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了全麵的表述。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已曆經八十多年,取得了許多重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我們的事業繼續向前推進的時候,全麵把握黨的思想路線,既敢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善於研究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在實踐中寫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新的著作、新的篇章,仍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這是我們在撰寫這本書的時候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在撰寫過程中,我們所提出要在重視它的學術價值的同時,還要求能通過對兩大理論成果之間的繼承與發展關係的論述中顯示出它的現實意義。我們衷心希望在這兩方麵都能對讀者有所裨益。
§§第一章 總論: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命運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兩次曆史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