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大德及企業家:
很榮幸今天能參加中國職業經理人年會,讓大願有個非常好的機會,向諸位大德學習。剛才我也聽了梁柏強董事長和於健民總經理很精彩的演講,非常受益!我講的題目是《禪與中國民營企業傳承之道》。
剛剛梁董事長有一句話,叫“千年的寺院常有,百年的企業難得。”那我們從佛陀的智慧之中能得到怎樣的啟迪和智慧的借鑒呢?前幾天我與廣東省職業經營協會的蔡勁聰會長做了一個交流,這個題目也是他出的。
我想從三個方麵來與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中國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或沒有上市的企業,恐怕經常要思考的是:
我們如何能讓企業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怎樣讓自己手下的這班能人不會跳出去,不會叛變另起爐灶,另立門戶之後回頭來跟自己競爭?這是我們在六祖寺的時候跟很多的企業家交流時,大家都覺得非常困惑的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如果將來自己年老了,做不動的時候,怎樣有一種好的方法,能讓我的企業順利地傳下去,而且越滾越大?做一個超過百年或更長久的跨國公司?然後我自己怎樣才能有一個滿意的回報率?能公平、自在地退出?事實上這都是講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傳承之道。
歸納起來,傳承的方法應該有六種:
第一是血脈傳承,第二是社會傳承,第三是製度傳承,第四是文化傳承,第五是正念傳承,第六是禪悟傳承。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經過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國家實力有極大的提升,GDP已經占到全球的第三位,真正實現了毛澤東當年所說的“超英趕美”,並且最近看一份資料是,據說已迫近第二位。其中中國的民營企業創造了其中60%的GDP,並且能容納吸收兩億人的就業,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但另一方麵又有資料表明,中國的民營企業平均壽命比較短,這樣就造成一個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並且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怎樣能跳出這樣一個宿命論的製約或圈子,讓我們的企業能夠可持續發展,超過百年?怎樣來解決中國民營企業傳承的難題呢?我們嚐試從三個方麵來與大家作探討,向大家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