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破解“執行難”
兩會特別報道
作者:鄭旭
“執行難是困擾法院多年的‘頑疾’,贏了官司卻執行不了,人民群眾意見最大,嚴重影響了司法公信力。”
3月10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做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做了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當日下午,廣東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兩高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鄭鄂參加審議並發言。
會後,鄭鄂接受了《民生周刊》記者的采訪。
M: 能否談一下您對今年最高法工作報告的感受和認識?
鄭鄂:最高法院的報告從審判、改革、隊伍建設等六個方麵,全麵報告了五年來的工作,自始至終貫穿一條主線,就是“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體現了一個核心,就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報告用群眾聽得懂、看得明的語言把專業性強、枯燥法律用語多的審判執行工作直白、淺顯地表達出來,非常明了。同時,報告對法院係統存在的體製機製、司法公信力、法官司法能力等問題不回避,積極回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表明了最高法院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的態度,也向社會各界傳遞了最高法院積極進取的決心和自信。
M: 您認為今年最高法工作報告的亮點是什麼?
鄭鄂:我覺得,一是在案件數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審限內結案率保持高水平,社會的認可度提升。全國法院在案件數量上升,法官數量卻沒有增多的情況下,保證了審判質效和社會認可度。這是很不容易的。
二是不斷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審判運行機製。一方麵,最高法院及時總結推廣全國法院探索出的經驗和做法,使多項創新被2012年修訂的新刑事訴訟法、新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所采納;另一方麵,最高法院還鼓勵和支持各地法院結合實際先行先試,在此基礎上認真總結,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如量刑規範化、遠程視頻提訊、小額速裁等創新舉措。五年來,最高法院共發布司法解釋106個、指導性意見160個。這些改革都是圍繞著實現公正與效率,並取得了預期效果。
三是加強隊伍建設,樹立公正廉潔形象。五年來,最高院通過內抓管理、外樹形象,維護公平正義,樹立司法公信。
M: 說到司法公信,有一個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那就是案件執行難,作為地方高院的院長,您是怎麼看的?
鄭鄂:是這樣。“執行難”是困擾法院多年的“頑疾”,贏了官司卻執行不了,人民群眾意見最大,嚴重影響了司法公信力。雖然這幾年廣東法院在執行工作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還未從源頭上解決,我已經是連續三年提出解決執行難問題的建議。
我認為,一方麵,要加快社會誠信體係建設。建議明確信用體係建設的主管部門,使市場主體的信用記錄與其經濟利益、個人名譽、交易機會、生存空間等直接聯係起來,從源頭上減少有財產但不履行法院裁判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