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政放權讓政府歸位
兩會特別報道
作者:鄭旭
“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在於‘三個放權’,即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和向地方放權,這是亮點之一。”
鐵道部被寫進曆史、國家海洋局重新“組閣”、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建誕生……隨著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出台,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七次機構改革就此拉開大幕。
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布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在這一方案中,國務院正部級機構將減少4個,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將減至25個。
事實上,相比以前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此次方案在題目中增加了“職能轉變”四個字。有評論認為,以此為核心的新一輪機構改革,簡政放權是題中之義。通過改革,可以讓政府回到應有的位置、履行應有的職能。
代表委員熱議新方案
“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在於‘三個放權’,即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和向地方放權,這是亮點之一。”在3月11日舉行的廣東團的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長劉悅倫說。
作為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驗區,佛山市順德區早在2009年便率先啟動了政府機構改革。
劉悅倫認為,行政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政府職能轉變,是政府職能如何適應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如何更好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如何順應市民群眾的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也就是更加公開透明、高效廉潔的公共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專職副主委郭乃碩認為,機構改革是方法,職能轉變才是核心,方案提出的諸多舉措,都是在圍繞職能轉變做文章。
“就拿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來說,把先前分散在多個部門的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監督職責統一在一個部門,讓老百姓看出了政府下大力氣解決食品安全的決心和信心。”他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特別注意到,十八屆二中全會公報已經明確提出,要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製度機製、提高行政效能,穩步推進大部製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遲福林說:“貫徹十八大關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製目標的要求,此次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無疑是關鍵的第一步!”
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則用5個核心詞歸納政府機構改革的要點——職能轉換、機構精簡、內部融合、授權有限、不能單科突進。
作為國家工信部第一任部長,李毅中特別強調,“大部門製”不是板塊的拚接,而是把相近的職能資源有機組合在一起,克服職能重疊、交叉或脫空的問題,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和政社分開。
“轉變”重在落實
今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七次。在此之前,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行政管理體製,中國已先後進行了6次政府機構改革,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的提法陸續出現。
“我覺得政府機構改革是現階段解決發展問題的一把鑰匙,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逐漸完善、不斷探索、不斷找到新問題新辦法的過程。”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縣長寶音太認為,職能轉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下一步應該從具體的措施出發真正做到落實,這是轉變職能的關鍵。
劉悅倫亦指出,改革不應僅考慮職能機構設置和職能轉變,還要將行政審批流程再造納入改革內容。行政體製改革應該以行政職能的轉變為核心,部門機構改革為輔助,行政審批流程再造為基礎支撐,才能推動政府行政職能的真正改變。應該以公開化、標準化、信息化為原則,再造行政審批的流程。
同時,大部製改革要圍繞行政職能轉變,看準後再循序漸進推動。放權後還要注意監管,避免因監管力度鬆懈部門再收回權力的情況出現。“權力放下去之後要監管,要管住,爭取不要走回頭路。”
“這次機構改革算是在行政改革上邁出了一個中等步伐。”3月10日,在看了提請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表示,按照以往經驗,國務院機構改革後,地方政府也將進行相應改革。他建議,地方政府改革應跟上,也應更主動,更具有突破性。
“這個方案仍是延續了漸進式改革方式,在原有大部製改革的基礎上,又向前發展了一步。” 他認為,接下來,省市地方政府的改革也應該會跟上。
許耀桐說,按照以前的慣例,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後,地方政府也將進行相應的改革。